8月20日上午,武汉市江夏区大桥现代产业园西片集中还建小区二期作业区外,一名头戴黄色头盔的工人正将健康码对准人脸识别闸机进行扫描,通过后再摘下口罩做人脸识别测温。闸机显示器上,显示出温度是36.3度,他可以进入工地。
“光谷技术是我们防疫的好帮手。”该项目安全质量部部长韦先生说,目前工地一方面实行严格的防疫封控措施,工人仅在工地内作业、生活,同时调动资源、加紧施工,保证各项生产任务按期完成。
他们使用了技术来自光谷企业的“智慧工地”方案。用机器设备取代人工测温查验,将红外测温和大数据模块,加入整个工地管理系统中,技防、人防的合力,协助全国各地200多个建设项目工地做到现阶段的“零”疫情。
测温模块、芯片、算法合力管工人健康
来自东湖高新区武汉留创园孵化企业、武汉风潮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是上述“智慧工地”解决方案的出品方。
公司创始人王冠杰介绍,方案由“智慧安全帽”、机械云管家”、“环境检测仪”、“人脸识别闸机”等技术模块聚合而成。工人想要进入工地作业区或生活区,要先通过人脸识别闸机,闸机嵌入的红外热成像测温模块,可以快速完成测温,能避免人员接触风险,而且识别速度快、数据误差小,提升了工地的安全性。
自主研发产品:机械云管家
而在作业区内,通过装载在安全帽内的智能芯片,项目管理人员可实时在后台上查看施工人员活动轨迹,预警人员过度聚集、违规作业等高风险行为。此外,由于天气炎热,有工人不习惯戴口罩,而通过在工地上布置的摄像头,结合AI算法,能快速锁定不戴口罩的个人,同时关联实名制锁定人员信息,异常情况自动报警。
王冠杰给记者展示了他们在服务的工程项目、某跨海大桥工地管理系统手机APP端。记者看到,现场施工人员的活动轨迹、工作状态、健康数据等,都能动态显现出来。“只要是管理权限内的需要,还可以调出来更多数据,这些都经过员工同意后采集。”
他坦承,工地智慧系统是针对施工现场人、机械、材料、工序、环境等要素管理需求进行组合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产物。他们团队还研发并申报了10余项实用新型和软件著作权,用独有的算法方案“指挥”成熟技术匹适配工地的大数据挖掘及其管理需求。
创始人从央企辞职创业,服务200余工地
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毕业后,王冠杰曾在一家工程类央企工作6年,从事技术管理岗位。施工项目最需要什么管理手段,他比较清楚。2018年,王冠杰在光谷创立了武汉风潮物联,从甲方变身为甲方项目建设的服务方。
他们团队专注于为工地建设提供智慧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工程机械管理终端产品等服务,帮助做到从项目的人员、机械、环境、物料、质量、安全、进度等多维度自动化管控。
项目概况
去年疫情期间,员工无法出门谈客户,公司运营出现困难。王冠杰每天盯着抗疫进展的同时,也意识到,一旦复工,防疫将常态化,无接触式智能管理方案更容易被工地接受。于是,他带领员工居家办公,一边加速研发无接触式的智慧工地方案,嵌入了防疫健康管理功能,一边依托互联网展开线上推广,组织团队在各大平台开设了公司自媒体账号,安排员工拍摄短视频进行行业宣传,公司的线上曝光量、客户咨询量大幅增加。
去年4月份以后,王冠杰带头外出跑客户,公司当年的营收从2019年的100万元猛增到1000万元。
创始人:王冠杰
目前,风潮物联的解决方案已落地在包括武汉在内的30多个城市,覆盖200余在建合作工地,并与中铁建港航局、中石油管道集团、中建八局、中交设计院等80余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单位展开了广泛合作。
“技防帮助人防,我们的合作工地无论处于低风险或中高风险区,目前都是‘零’疫情。防疫服务只是智慧工地解决方案中的一项功能,未来我们希望用光谷的科创力量更好地服务走向无人化、自动化趋势的数字化工地。”这位80后创业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