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想知道,短短一生,如何才能活得更有质量、更高效、更快乐、更有价值和使命感?李亚鹤解释道:这并非哲学命题,而是一个可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的,可思的,可执行的过程。
有些问题,放到四五十年前去看,是要人命的命运死结;比如上山、下乡、能否回城、能不能进国企、有无稳定工作。但放在如今来看,李亚鹤认为,虽然生活模式和需求要素仍然一样,但是只要人的心胸宽广一点,敢于打破束缚自身的精神与意识枷锁,广大人民群众能干的事情,能够获得的体验感还是很多的。不过,可惜的是,大多数人,都被时间框架限制住,并受困于当下。再长远也只能看到后十年的发展态势,再远就完全无法预估了。
因此,李亚鹤觉得,多数人都非常清醒的、心甘情愿地生活在当下,全情融入当下,并在当下的职场中、时代背景下、生活框架内,做各种,近似于蚱蜢蹦、青蛙跳式的努力。人群普遍的惯性状态是:“再努力一点,再向上蹦跶一下,或许三代以后家族和个人命运就会不同。”但事实上,90%的普通人,正在与生活做死亡之前的缠绵斗争。
三代以后的问题,是很多人根本连想都不会去想的问题。因为,远不到三代那么久远,今天眼下就要解决吃饭、房租、房贷、车贷、子女教育费、生活费、攀比费等问题。哪一件事情,是能够脱离当下实际去长远考量的?
完全没有!所以,人人都只能牢牢地、死死地、紧紧拽住任何一根可能的稻草,去为自己创造近乎微薄的利润;并在内心诚恳的自我安慰为:努力向上的人生,最可贵!久而久之,完全被眼前束缚住,患得患失的同时,彻底失去了快乐。
李亚鹤了解到,现代人钱挣得也不算少,生活也过得挺不错,却再也体会不到,物质匮乏年代,人们那种纯粹而简单的快乐。究其原因,时代变了,我们物质上富有了,精神上的富足,却远远没有同步抵达。简单来说就是:个体欲望比生活目标要多得多,已经辨析不清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了。
所以,钱多了,生活富裕了,就到了更追求精神富裕的阶段,就更难以满足了。
李亚鹤想告诉大家的是,与其追索过去艰苦奋斗年代的纯粹快乐,不如利用物质条件上的丰裕,去追求精神志趣。毕竟,真正能够让我们对自己有所首肯的,依然是那些对大众和他人产生价值的事,而不是借物质来渲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