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重庆大学670万元建“赝品博物馆”?三大疑问待解

时间:2019-10-16 16:12:2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日前,一篇网络文章将刚开馆不久的重庆大学博物馆推上风口浪尖。有网友参观该博物馆后发文质疑称,该馆所藏部分文物可能为赝品,疑似一座“赝品博物馆”。

  这些藏品究竟是真是假?博物馆的筹建及运行管理是否规范?高校博物馆藏品缘何屡现争议?围绕这些问题,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进行了跟踪调查。

  大学博物馆馆藏被指系“赝品”

  10月14日,微信公号“江上说收藏”发布题为《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的文章,指出重庆大学博物馆部分馆藏可能系赝品。

  文章认为,该博物馆展出的铜车马、“商代兽面纹牛鼎”“汉代雁鱼铜灯”等均可能是仿制品,其他仿制品还包括仿南京博物馆元青花梅瓶的罐子、仿国家博物馆鲜于庭诲墓骆驼载乐俑的陶俑、仿四羊方尊的乾隆年制瓷器等。文章还称,该博物馆甚至出现了“电镀金镶人工合成绿松石以及不知名合成宝石的乌龟”。

  记者多方辗转联系到了该文作者“江上”。他自称是一名文物爱好者,有20多年的收藏经历,他写这篇稿子没有其他目的,就是“凭着自己的良知说真话而已”。

  “江上”表示:“我在参观时看到一些学生边参观边赞叹,说这个藏品很了不起,那个藏品太伟大了,我就觉得不能这么害学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让学生看这些东西,并把这些东西作为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去崇拜,我觉得非常悲哀。”

  公开资料显示,重庆大学博物馆于今年10月7日开馆,在90周年校庆之际与师生们见面。馆藏的342件文物由重庆大学教授吴应骑捐赠,文物类别包括玉器、青铜器、陶瓷器、佛造像、掐丝珐琅器、百宝镶嵌、竹雕笔筒、古代玻璃器等。

  记者了解到,吴应骑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退休教授,专业为中国美术史。2016年,吴应骑在接受重庆本地媒体采访时表示,退休后一直致力于文物的搜集和研究,将收藏的300余件宝贝和文物捐赠给重庆大学博物馆,曾表示“这些文物都是经过相关专家鉴定的,非常珍贵的文物占到60%以上”。

  受到舆论广泛关注后,重庆大学博物馆已于15日起闭馆,暂停对外开放。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告诉记者,学校已成立专门工作组,对网上反映的情况进行核查,核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三大疑问亟待回应

  目前,“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元建赝品博物馆”事件仍在持续发酵,引发公众热议。公众及专家普遍认为,该事件有三大疑问须尽快查证。

  其一,博物馆展品真伪究竟如何,是否经过专家严格鉴定?

  据业内人士介绍,博物馆接受捐赠有一套严格的鉴定程序,“真伪鉴定”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但文物的真伪由谁鉴定、如何鉴定目前尚存争议。

  重庆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官网显示,2015年重庆大学曾邀请国内14位博物馆建设及文物专家就吴应骑拟捐赠的藏品进行评估,与会专家表示部分藏品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学研究价值。既然经过严格鉴定,为何出现如此大的争议?

  其二,博物馆建设审批程序是否合规?

  国务院2015年颁布的《博物馆条例》规定,国有博物馆的设立应当向馆址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备案。重庆市文物局15日向记者表示,按规定,公办学校的博物馆属于国有博物馆,但重庆大学博物馆在建设时未在该局报备审批,目前文物部门已就此事介入调查。对此,业内人士质疑,重庆大学博物馆建设前后历时多年,为何审批程序缺失?学校和博物馆究竟是什么关系?

  其三,高校为何耗巨资建设博物馆,运行管理是否正规?

  公开报道显示,重庆大学博物馆耗资670万元,其中展厅、会议室、办公室、精品储藏间等建筑面积1494平方米,建设投资605万元。网民质疑,作为公办高校的重庆大学,为何投入巨资建设博物馆?

  重庆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官网显示,学校相关负责人曾在一次会议上表示,筹建博物馆是重庆大学师生多年来的愿望,“学校向来以工科见长,希望通过建设博物馆及文博研究院,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综合性人文素养,使学校的人文社科发展得到全面提升”。

  此外,重庆大学正在虎溪校区建设一栋涵盖学术交流、信息技术、博览等功能的新大楼,建成后学校将拥有2万多平方米的博物馆新场地。

  记者注意到,还有舆论对重庆大学博物馆的管理人员身份提出质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多方核实了解到,重庆大学博物馆馆长吴文厦是捐赠人吴应骑的儿子,吴应骑的儿媳则担任博物馆展览部主任。

  业内人士表示,很多名人纪念馆、博物馆都是后人在管理,但重庆大学作为公办高校,博物馆使用公共资金,应对此进行调查,回应公众关切。

  专家:严把高校博物馆质量关

  记者调查了解到,此前已有多所大学博物馆引涉嫌收藏赝品而遭质疑。

  2016年,香港实业家邱季端将6000件瓷器捐赠给北京师范大学,学校宣布以此捐赠为基础成立北师大邱季端中国古陶瓷博物馆、中国古陶瓷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院,并任命邱季端为首任馆长和院长。但是,其所赠瓷器很快就被认为是赝品。

  2019年1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高山仰止——张伯驹潘素伉俪艺术文献展》,也被张伯驹后人举报展出大量赝品,造成社会公众混淆误认。

  针对大学博物馆涉嫌收藏赝品事件,一些文物研究专家表示,高校是百年教育的根基,高校博物馆关乎学生思想认知,承担着给学生传递真善美的重任,其中“真”是第一位,一定要高度严谨,不能丝毫“掺假”。当前,有关部门应对重庆大学博物馆藏品真伪进行鉴别,同时以此为鉴,对整个高校博物馆筹建严把质量关。

  重庆多名民间博物馆负责人表示,高校办博物馆在国外很普遍,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好事情要办好。在目前重庆大学博物馆引起争议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成立专家调查组,针对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对藏品真伪进行鉴别,另一方面对博物馆筹建、运行管理是否规范进行调查,并将结果全面及时向社会公布。

  就当前大学纷纷办博物馆、藏品真伪难辨的情况,河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王运良等专家建议,高校博物馆筹建要慎之又慎。一方面,要遵守《博物馆条例》相关规定,不得取得来源不明或者来源不合法的藏品;另一方面,要成立专家委员会,对相关的藏品进行严格鉴别、评定。即便博物馆展出中有少量的复制品,也应当予以标明。否则“赝品”教学不但会带来恶劣的后果,还可能引发社会负面舆情。

  部分文化专家表示,高校建博物馆时,除了邀请专家组对藏品进行鉴定外,还可以对藏品进行公示,发挥民间专业人士的作用,对藏品真伪进行鉴别。

  ■评论

  高校建博物馆切莫“饥不择食”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韩振、柯高阳

  随着《博物馆条例》出台以及国家对文化保护日渐重视,定位于学术研究与教育机构的高校博物馆纷纷涌现,甚至成为高校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但与此同时,与赝品有关的丑闻也接踵而至。

  收藏赝品的现象在高校博物馆不时出现,令人担忧。高校博物馆肩负历史人文传承使命,关乎学生思想认知教育,应当传递给学生“真善美”,但掺假的藏品非但达不到教化育人的目的,反会误人子弟。正因如此,高校疑似建“赝品博物馆”事件一经曝光,很快受到各方关注。网民和业内人士纷纷呼吁,相关方面尽快介入调查并及时回应。

  不容否认,高校设立博物馆是一件好事,既能体现高校的人文积淀,又能发挥教育、研究的功能。国外一些高校的博物馆更是闻名遐迩,本身也为学校增添了不少风采。但是,如果不能将好事办好,也可能适得其反。此前,多个高校发生的赝品事件,就给学校和捐献者带来了巨大的名誉损失。

  一次次惨痛的教训表明,高校博物馆筹建不能“饥不择食”。一定要牢牢把好质量关,对藏品的选择要慎之又慎,务必要经得起检验。对于高校来说,除了要将来源不清楚和不合法的藏品拒之门外,还要对试图以假乱真的赝品说“不”。否则,看起来是捡了“便宜”,实际上是埋下了隐患,最终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更重要的是,该走的程序千万不能马虎。比如,高校建设博物馆要向文物主管部门报备审批,要制定完备组织管理制度,这既是国家相关法规划出的硬杠杠,也是实现博物馆规范运行的制度保证。

  眼下,文物主管部门和重庆大学都已展开调查,相信那些博物馆藏品的真伪很快将有定论。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次事件都敲响了警钟:高校要立足本分、去伪存真,用“火眼金睛”守护一方净土。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目的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 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