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0月15日电(郑莹莹)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组委会副秘书长、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施敏15日于此间透露,在污染物排放不断下降过程中,上海生态环境质量呈持续改善态势。 2019年1至9月,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为83.9%,PM2.5平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至10%以内,实现近年来,水平。
当天,第五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新闻发布会在沪举行,该活动将于10月19日至25日在沪举行,展开九大主题活动,其中,名人讲坛主题活动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挪威等国家的20余名自然保护领域专家、学者。
施敏表示,近年来,上海建立以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和大气、水、土壤治理计划为基础的全市污染防治攻坚体系,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并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环保协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上海市(公用、自备)电厂实现燃煤清洁化,完成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锅炉清洁能源替代,新能源车推广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启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中小河道整治深入开展。上海完成虹桥污水处理厂等,环境治理项目。长三角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不断升级。
另外,根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此前披露,《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实施以来,截至9月下旬,上海全市可回收物回收量达5605吨/日(指标量:高于3299吨/日);湿垃圾分类处理量约9009吨/日(指标量:高于5520吨/日);干垃圾处置量控制在约15276吨/日以下(指标量:低于21000吨/日);有害垃圾分出量0.62吨/日。至9月下旬,上海全市共配置及涂装1327辆湿垃圾车,3084辆干垃圾车、86辆有害垃圾车以及192辆可回收物回收车。上海已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2100个、中转站169个、大型集散场9个。上海分类处置利用能力稳步提升,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能力达2.435万吨/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