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农民的儿子”冯永成:放弃城市生活 扶贫16载不言悔

时间:2019-10-15 11:20:42    来源:广州日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于敢勇

  “我已无法战胜恶疾,不能在扶贫的道路上继续奋斗、帮助更多的人……”这是肇庆市自然资源局原驻怀集县梁村镇镇武村第一书记兼驻大岗镇扶贫驻村工作组组长冯永成朋友圈的,一条消息。

  今年10月8日下午,曾获评“2019年广东省百名优秀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冯永成,因患原发性肝癌,医治无效去世。

  冯永成,1976年2月生,广宁县古水镇崀仔村人。2002年,冯永成服从组织安排,从偏僻的石咀镇来到县城,成为广宁县委基层办的扶贫干部,后来又成为广宁县扶贫双到办的扶贫干部。2016年4月,他再次响应国家驻村扶贫的号召,从肇庆市国土资源局回到农村,挑起了怀集县驻村扶贫的担子。从开始从事扶贫工作,到生命的,一刻,他前前后后总计为贫困户们脱贫奋斗了16个春秋。


  冯永成(右)生前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种植。

  从城市重回乡村

  村头小巷做调研 组织扶贫机耕服务队

  从城市重回乡村,从机关融入村民,这个选择与家人的期望背道而驰,让冯永成承受了不少压力。不过,因为他的执着与激情,冯永成最终回到了扶贫的工作岗位上。他和同事们刚到梁村镇镇武村和大岗镇大岗村、大钟村、富楼村、四保村时,由于扶贫“点多、面广、线长”,他们足足花了6个月的时间奔波在村头小巷,走访两个镇五条村的扶贫户。冯永成常说,要先当“村民”后当“扶贫干部”,要认真学习精准扶贫政策和农业科技知识,从最受农民欢迎的具体事情做起,找准发挥作用的切入点。

  在冯永成的带头组织下,挂钩帮扶村的51户贫困户成立了扶贫机耕服务队。为了帮助贫困户在耕好自己责任田的同时,进行有偿耕种增加收入,市国土资源局结合帮扶村都是平原区田多山少的实际,购买发放了微耕机、种苗化肥和举办农机培训班,提供种苗、化肥以及农技指导方面的帮扶。

  据统计,春耕期间,每个贫困户到田地里机耕服务15亩以上,服务纯收入达到2250元以上,即一年机耕服务纯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既提高了贫困户的劳动积极性,又给贫困户带来创收。

  智力帮扶

  把孤儿带身边教导 送打工姐妹读卫校

  10年前,怀集县梁村镇的李家兄妹还不足4岁时,父母便失踪,长期缺少关爱的兄妹俩自卑内向。冯永成常去看望兄妹俩,然而,因为长期无人看管,李家哥哥有一些不良习惯,冯永成于是把他带到身边一起生活,同吃同住半年,与他谈心,教育引导他。如今,李家哥哥在怀集县城学到了技术并找到了工作。

  在逐户走访贫困户的过程中,冯永成了解到大多数贫困户家庭因为家里不富裕,子女初中毕业或未毕业就被催促外出打工赚钱。

  刚初中毕业的覃大妹、覃小妹两姐妹在父母的催促下到佛山找工作。“每次出去找工作别人问怎么这么小就不读书了,或者问到学历的时候,经常会感到自卑。”姐妹俩表示,学历永远是她们的痛。“再穷,也要送子女读书,不能再像祖辈这样没文化。”冯永成不但说服了姐妹俩的父母,还亲自跑学校办理“0元”入学,并推荐她俩到肇庆市广宁卫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就读护士专业。现在覃大妹、覃小妹两姐妹在肇庆市复退军人医院当上了护士。

  冯永成经过三年的上门动员,目前帮扶村已经有41名贫困户子女就读中专和技工学校,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帮扶模式。

  16年扶贫终不悔

  “我是农民的儿子,知道农民的苦”

  “不当扶贫干部,或许能干一份更好的工作。但当看到今天帮扶村的变化和扶贫户脸上的笑容,回想与扶贫户一起奋斗拼搏、历练人生的经过,我庆幸自己一路坚持了下来。”冯永成曾说。

  “‘我是农民的儿子’,这是冯永成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对农民有一份特殊的情感,最能体会农民的苦处。”现任广宁县石咀镇水利站站长冯政远回忆说。“我本来就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村庄田野养育了我,我不能在乡亲们需要我的时候,视而不见。”冯永成发自心底的这句话,正是他16年扶贫工作的力量源泉。

  冯永成多次荣获省级表彰,并被评为“优秀省定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2016-2018年脱贫攻坚突出贡献扶贫干部”、2019年广东省百名优秀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等荣誉称号。目前,中共肇庆市委拟追授冯永成“肇庆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现正处在公示阶段。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目的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 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