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田雪皎 陈远扬
9月16日早晨,由四川航空公司执行首航任务的3U8013航班,顺利平稳地降落在海拔4068米的甘孜格萨尔机场。从此,甘孜州北部7县到成都仅需1小时。
2018年12月,有“川藏第一桥”之称的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兴康特大桥通过质检,随后雅康高速全线通车,甘孜州迎来第一条高速公路,驾车到成都仅需4小时。
甘孜巨变,交通为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古老而神奇的康巴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持续改善、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安居乐业”的崭新局面。
9月28日,四川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甘孜馆将开馆,届时游客可以在成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目睹四川藏区巨变。
经济飞跃
从不足1亿增长到近300亿元
甘孜州建州初期,全州经济社会相当落后,经济总量和生产力水平都十分低下,综合实力十分薄弱。
1950年,甘孜州地区生产总值(GDP)仅0.34亿元。2009年突破100亿元后,实现年年攀升。2013年突破200亿元,2018年达到291.2亿元。2018年的GDP是1950年的856倍,实现了从不足1亿元到近300亿元的飞跃。
1950年,甘孜州人均GDP仅66元,到2009年突破10000元,2018年达到24446元。2018年的人均GDP是1950年的370倍,实现了从不足百元到两万元的跨越。
改革开放之前,甘孜州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处在贫困水平和温饱,线之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高达75%以上,处于贫困线上。改革开放后,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改善,吃穿越来越讲究,用的越来越高档,住得越来越宽敞。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2018年的40.38%和54.85%。
全州大力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第一个十年扶贫纲要,扎实推进藏区民生工程计划,深入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坚持以“绣花”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4年以来,全州实现6个县“摘帽”、1109个村退出贫困、44135户186599人口脱贫。农村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220289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33460人,累计减贫186599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20.39%下降到2018年底的3.52%,下降16.87个百分点。
新世纪以来,“新甘石”、“川藏联网”和康定、泸定、丹巴、乡城500千伏输变电等重大工程建成投入运营,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和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推进,18个县(市)实现与主网相连,极大地缓解了群众用电难问题。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2016年末24.9%的村内主要道路安装了路灯。
工业崛起
工业企业从2家增加到1432家
解放前的甘孜州,只有手段原始、加工粗放的手工业,近代工业是一片空白。解放后,经过近70年的建设,甘孜州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围绕优势资源开发,甘孜州大力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切实推进工业化进程,初步形成了水电、矿产两大行业强力支撑,中藏药、建材、农牧产品加工等特色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
解放时,甘孜州工业企业只有2家,经过70年发展,已经增加到143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4家。
实施“天保”工程以来,甘孜大力调整工业结构,确立了以电力、矿产以及生物资源加工工业为,的新发展思路,围绕资源开发,优化发展环境,强力招商引资,聚集生产要素,以“两江一河”大型水电站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大型水电站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型水电站,冷竹关、仁宗海、江边、泸定、斜卡、黄金坪、溪古、猴子岩、长河坝、雅江达阿果等水电站和甘孜火古龙光伏电站、炉霍贡唐岗光伏电站、乡城正斗乡光伏电站等陆续投产。
坚持科学、合理、适度,甘孜州有序地开发矿产资源。1995年九龙里伍铜矿、2006年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2016年九龙雅砻江矿业等矿山企业相继投产,2018年矿产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3%。电力、矿产成为甘孜州工业的骨干行业,取代“木头”工业的地位,挑起了工业经济的“大梁”。
全域旅游
构建“三环一带两湿地”
2011年,甘孜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围绕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定位,着力打造环雪域贡嘎旅游圈、环圣洁亚丁旅游圈、环格聂神山旅游圈、格萨尔王旅游文化带和中国最美高原湿地、中国最美草原湿地“三环一带两湿地”发展布局,着力构建旅游目的地、特色旅游产品、旅游营销、旅游服务保障、旅游扶贫新格局“五大体系”。
全州坚持以“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海螺沟、稻城亚丁、木格措等,旅游景区建设,着力研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商品,不断完善旅游基础实施建设,持续拓展旅游市场,实现了康定、稻城亚丁机场与成都、杭州、西安、重庆、昆明和西藏等地互通航线,推进了旅游与文化、商贸、农牧、扶贫、科技、生态等深度融合发展,旅游产业链不断延长,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彰显。
2018年,甘孜州接待游客2230.09万人次,是2000年的74倍,年均增长27%;实现旅游收入222.48亿元,是2000年的337倍,年均增长38.2%。
2018年5月,甘孜州正式启动在丹巴、康定、泸定三县(市)建设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计划用3年时间,在大渡河畔集中打造282个精品美丽新村。
交通攻坚
结束了全州无高速公路历史
解放前的甘孜州,交通闭塞、信息不灵。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甘孜州大力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相继开展了通县油路建设、三年集中攻坚、三年建设大会战和四轮“甘推”交通项目,国省干道提档升级,G318和G317线改造工程圆满完成,国道318线高尔寺山隧道、国道317线雀儿山隧道、老折山隧道以及省道455线甘白路卓达拉山隧道和阿色隧道等节点工程全面完工通车,农村公路通达通畅能力逐步提高。
康定机场、稻城亚丁机场和格萨尔机场顺利通航,甘孜州成为全省,同时拥有3座支线机场的市(州)。雅(安)叶(城)高速雅(安)康(定)段建成通车,结束了甘孜州无高速公路的历史。川藏铁路雅康段标志性工程即将动工开建。
“铁、公、机”齐头并进,交通事业跨越发展。一个以康定为,、覆盖全州18个县(市)、连接滇青藏的运输网络逐步形成。1952年,全州公路通车里程704公里,2018年达到34831公里,是1952年的49倍。其中,等级公路达到33582公里。
民生改善
率先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医保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甘孜州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从城镇到农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全州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和城乡住房地震巨灾保险。
建州初期,甘孜州卫生医疗水平极其落后,广大农牧区缺医少药,人民健康水平低下。当时仅有医疗机构2个、病床515张、卫生技术人员14人。国家通过大力实施一系列卫生项目,加大投入力度,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不断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城乡居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
健康甘孜建设加快推进,传染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建立健全,全州各族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明显下降,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2.1岁;人口死亡率由1954年的10.9‰下降到2018年的3.4‰。
甘孜州不断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投入,稳步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体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甘孜州坚持教育优先,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九年义务教育和“9+3”免费职业教育,在全省率先实施15年免费教育,扎实办好双语教育和继续教育,各族群众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得到,的发展。
2018年,全州教育经费支出达44.91亿元,拥有各级各类学校833所。其中,幼儿园400所,小学376所,中学51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中职学校3所,高等院校1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