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武汉闹市区内出现新鲜事物——社会自习室,收费虽不便宜,但因经营至深夜,且学习环境好,很受欢迎。
消费者 爱上氛围
王女士在江汉路平安大厦某公司上班,今年报名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9月3日晚上6时下班后,她没回家,而是像近段日子一样,去了平安大厦21层的一家社会自习室。今年上大三的李同学,因为准备考研,整个暑假基本都在这家自习室度过。
社会自习室学习区 长江日报记者费权 摄
走进这家社会自习室,首先看到的是公共休息区,摆放着饮水机、微波炉、打印机、图书角等,还有茶包、咖啡、点心,装饰得很温馨。工作人员称,除了打印机收费外,其他都免费提供。
采访中,王女士说:“就要考试了,时间很紧。但晚上下班图书馆快关门了,咖啡馆太嘈杂,大学自习室太远,还难找座位,在家注意力容易分散……来这里,提高效率。”此外,在自习室学习的大多是年轻人,“学习氛围好,还能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很不错。”
李同学说,她喜欢这个自习室的氛围,“特别是学习区的‘小黑屋’,很有韩剧里的感觉。而且在这里看到别人都在学习,我会有种落后的感觉,不会像在家里有懈怠感,总是想玩手机”。
经营者 看好前景
长江日报记者随工作人员进入自习室的“学习区”,看到了李同学所说的“小黑屋”:每一个座位都被打造成了“格子间”,小小的空间内配置了插座、台灯、临时储物柜、WiFi,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里面的人都全神贯注地在学习,不时还有人小心翼翼地走进来,避免打扰别人。
工作人员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自习室面积300多平方米,75个座位,开放时间为早上8点到晚上11点,按小时收费,“前期只要9.9元就能体验5个小时,体验价后每小时,6元,结伴同行或是包天、包月、包季度、包年更便宜。顾客大多是备考各种职业资格证的年轻人,晚上和周末较为集中,上座率大概在80%左右”。
谈及为什么要开这个自习室,负责人程先生说,“和亲身经历有关”。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2017年他在外地工作时准备考研,苦于没有好的学习空间,平时朋友交流,也感受到好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性。2018年回武汉创业,他萌生了开设社会自习室的想法,为想学习的人提供好的学习氛围。
程先生介绍,武汉第一家“社会自习室”是由他在2019年2月份成立的,选址在中南路,现在武汉已经有不下7家不同品牌的社会自习室了。而他的江汉路这家分店7月初开业以来,已有5000以上的人前来体验,有近千会员。
“国家提倡全民阅读,武汉要打造‘书香江城’,现在想要提升自己的年轻人也多,我认为这个项目前景很好。”目前,他正在谋划下一家分店的选址。
自习室公共休息区 长江日报记者费权 摄
专家 创新夜经济
“社会自习室的受众是需要考证的白领等群体,他们白天要上班,只有晚上才有学习时间,但找不到好的学习空间,学习效率不高,而社会自习室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营业到深夜的特点,正好满足其需求,所以发展迅速,组成了城市夜经济的一部分。”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冯桂林认为,传统认知上的夜经济,更多是吃饭经济、购物经济;在文化娱乐方面,也多限于影城、KTV。现在武汉市不仅有24小时书店,还有体育馆、大剧院等文体场所这些新“主角”,同时还有“社会自习室”这种新形式的出现,武汉夜经济形式在不断发展创新。
冯桂林建议社会自习室应提升服务,考虑增加名师讲座、读书分享等附加属性,将业态扩大,延伸产业链条,确保可持续发展。让“社会自习室”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学习场所,而是借此载体,为市民提供看书学习、结识考友、增加人际交流机会的场合,并创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营造书香江城。
长江日报记者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