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路,位于黄陂北路和成都北路之间,短短200多米,诞生过上海第一个专业花鸟市场,留存了很多上海人的记忆。本世纪初,随着市场改造,大部分店铺转往别处,江阴路渐渐被人淡忘。不过,最近江阴路周边逐渐冒出一些“打卡点”。
过去一年多,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对江阴路街区进行微更新,江阴路以及周边10.08万平方米的区域,从城市公共空间到周边历史街坊再到居民楼内,都发生了不小的改变。
在上海,社区微更新并不少见,但江阴路街区微更新,是,以风貌街坊为单位的多元社区更新项目:微更新面积大,涉及利益主体多元,且更新街区内有不少风貌保护街坊,推进起来更复杂。对这样有点特殊的街区微更新,该从何入手?又会遇到哪些难题?微更新启动至今,社区发生了什么变化?
日前,记者在设计团队与街道居委干部的陪同下走访街区,选择了两个有代表性的更新点位,听他们讲述进行微更新的逻辑以及推进背后的故事。
更新点位:曲径通幽
曾不愿走的地方成了“网红”
重庆北路328弄,两米宽的小路弯弯曲曲,终年少有人气;如今,这里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曲径通幽”,居民宁愿绕路也要去走一走。
重庆北路328弄,两米宽的小路弯弯曲曲,从重庆北路通往江阴路。原本,两侧围墙高耸,没什么风景可看;路面坑洼,一到下雨天满是泥泞,角落里藏污纳垢;因为小区居民都在围墙背后,小马路上终年少有人气,不少江阴路街区居民童年时就不愿意走过这里。
如今,这条小路却成为最受周边居民欢迎的小路——一段段富有艺术气息的彩绘墙,取代了原来脏兮兮的白墙,站在前面随便拗个造型,拍出来都是美图;两侧围墙挂了绿植,铺着透水砖的路面不再积水,在炎热天气从这里穿行,非常凉爽;沿路有一处街区共享空间,经常开着门,可以走进去看展览、听讲座。附近居民给这里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曲径通幽”,有时候宁愿绕路也要从这里走一走。
一条没有人气的“死路”就这样“活”了。“曲径通幽”是江阴路街区微更新项目中的一个更新点位,诞生背后有着曲折的故事。
一条路没节点,很难让人留下
“江阴路街区由南京西路—黄陂北路—威海路—成都北路围合而成,紧邻市,的人民广场、人民公园、上海大剧院、上海历史博物馆。如此大面积的微更新不能像‘撒胡椒面’一样平均着力。选择更新的点位非常重要。”江阴路街区微更新设计师、“优空间”公共更新平台设计师严旸说。
这条小路是在第一次“扫街”时,就被街道与居委干部、设计师与居民代表一致看中的地方。
“江阴路街区内有顺天村、九福里等里弄居民小区,长发大厦、威海苑等商品房小区,还有明天广场、中区广场、人民公园邮政支局、储能中学等社区单位。小区之间相对独立,与社区单位也少有交集,整体面临文化匮乏、归属感缺失甚至阶层分化的问题。街区微更新不仅仅是改善环境,最终目的是促进居民对街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我们希望,能在街区中创造一些让居民产生交集、共同活动的街区公共空间。”严旸说。
但光是一条路,没有节点,很难让人留下来,设计师和街道干部想到在“曲径通幽”沿途打造一个让人可以驻留的空间。
“曲径通幽”的一侧是商品房小区的围墙,另一侧是一排两层楼里弄建筑。街道租下里弄建筑中的一个底层房屋,打造成居民可以随时走进来的共享空间。这处房产原是存放水产品的仓库,终年潮湿阴暗,底楼的潮气返到楼上,楼上人家叫苦不迭。设计师与街道干部设想:先对房屋内部做好加固与防潮处理,解决老房潮湿的问题后,再设计一些主题风格对空间进行美化。
向好的改变,需尊重居民想法
对小区进行微更新,要征询居民意见。在江阴路街区更新中,街道对很多不涉及居民个人利益的公共空间进行更新时,也会征询周边邻居的意见。“街区微更新不是街道一厢情愿在推动,需要社区居民充分参与。向好的改变,也要尊重居民的想法。”街道干部说。
带着设计方案,设计师与街道干部走访紧邻的三户居民。最初他们觉得,改造共享空间的同时也改善了环境,一定会得到邻居支持。结果,邻居提出各种担忧:装修会不会导致房屋墙壁开裂?共享空间内组织活动会不会产生噪音?还有邻居指着设计图上大门上方做旧的屋檐造型说:“多年来,我习惯从窗口望出去是对面商品房小区的围墙,现在增加一个屋檐造型,不习惯。”
对居民的想法,无论是合理还是不合理,街道干部与设计师都认真思考、设法解决,并对居民耐心解释:装修并不会改变房屋结构,且使用的是,的工艺,确保房屋的牢固性;会在墙壁与屋顶夹层添加隔音棉,举办活动控制在白天,减少声音对居民的打扰。原来设计感很强的做旧屋檐造型,也被改为设计感稍微差一些的青砖平瓦造型。
看到街道干部与设计师能为居民考虑,周边邻居敞开心扉,不但欣然接受环境改变,还积极支持这种改变。
住在共享空间楼上的两位退休居民告诉街道干部,如果要在共享空间组织活动,只要提前说就行。住在隔壁的一位爱养花的邻居,无意中看到设计团队在布置花草,不但参与指导,还搬出自己家的花卉装点共享空间。
通过微更新,做出一些美丽的景观并不难;难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的人心改变。“微更新的目的,就是通过改变环境来促进人的改变。只有让居民认同这种环境的改变,他们才会真心维护微更新的成果。”街道干部说。
更新点位:“4A景区”
曾是申城,专业花鸟市场
不久前,四个多年前搬离江阴路街区的老居民回来,他们在江阴路“4A景区”前留下合影。有人说,江阴路让他找到了小时候的感觉。
江阴路上,靠近重庆北路一侧,一排红砖老建筑中矗立着四个灰色尖顶门头,门头上“梅兰菊竹”的雕花,纹路清晰。居民喜欢叫这里“4A景区”。4A就是指四个尖顶,像英文字母A;称为景区,是因为这里是江阴路留影必取之景。这里是江阴路街区更新中的一个重要点位。
江阴路,是江阴路街区更新中的“灵魂之地”。这里曾诞生了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个专业花鸟市场。如今的江阴路,早已因市场改造回归平静,但作为一条有历史有故事的商业老街,能否以另一种姿态回归荣光?这成为南京东路街道干部与设计师在街区更新中思考的一个,。
修旧如旧,沿街保留一面灰墙
江阴路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末填浜筑路。先有路后有房,沿街历史建筑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不过,江阴路让人们熟知的,却是其作为上海第一家专业花鸟市场的“身份”。1962年,江阴路上有了第一家花鸟商店,到1979年形成大型花鸟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规模达到鼎盛,不仅本地居民光顾,还成了海外游客组团参观的景点。2001年,江阴路市场改造,大部分店铺转往他处。如今的江阴路,沿街还保留着近50家店铺,其中不少是小型花鸟店。
第一次到江阴路,设计师严旸觉得,这里大概被时间遗忘了。“背后就是南京西路上的高端商务楼宇,但江阴路看上去还停留在很多年前的样子。石库门建筑非常老旧,道路有些坑洼,沿街花鸟店散发着气味,陈设凌乱,让人不愿意走进去。”
更新,先从改善这条路的整体环境入手。道路重新整修、架空线入地、拆掉石库门上的违建、对外立面进行原貌恢复等一系列工程开始推进。
最“花工夫”的是对石库门原貌的恢复。江阴路两侧的石库门,在历史上经过多次整修,原貌大幅改动过。街道干部与设计师从城市档案馆等多方渠道找到建筑的原始图纸,同时走访老居民,请他们回忆当初情景,努力对原貌进行恢复;街道还请来修复过孙中山旧居的施工队,确保修复技术的专业性。
“4A景区”的修复蛮有意思。施工队当时拆掉挡住门头的违建,结果发现四个尖顶门头,但尖顶内部的三角区域却是光秃秃的。根据经验,施工队判断三角区域最初应该有内容。有老居民回忆,好像上面有过图案,但什么图案记不清。居委干部走访时,在房屋后排偶然发现四个同样的尖顶,三角区域还保留着当初的图案——梅兰竹菊,意为一年四季。答案找到了。
尊重历史、尊重过去的理念,贯穿于江阴路原貌恢复中,这在基层干部主导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修复中非常难得。四个尖顶背后有一排一米高的灰色水刷石墙,不少外人看后觉得与环境有点“违和”“不好看”;但这就是原貌。沿街保留了一面灰墙,与周边红墙“格格不入”,这也是修复中有意保留的。“沿街很多建筑外立面被涂料反复遮盖,失去原来的颜色。这同样是江阴路一段历史。我们保留了一段没有进行修复,就是希望大家看到这段历史。”街道干部说。
修旧如旧的街区,对很多老居民具有特别意义。不久前,四个多年前搬离江阴路街区的老居民回来,他们一起走过江阴路、在“4A景区”前留下合影。有人说,江阴路让他找到了小时候的感觉。
更新店招,把这道风景弄弄好
江阴路96号,“光耀宠物”店门口,70多岁的店主陈光耀坐在躺椅上,摇着蒲扇。小店内,虫鸣鸟叫好不热闹。店门口是石库门拱形门头,门头上方刻着红色雕花。老陈的店招“光耀宠物”正好挂在门头下面,古意盎然的黑底金字,与门头风格特别配。
街区环境改善了、文化韵味出来了,沿街店铺环境也要跟着一起提升。去年下半年,相关部门对沿街店铺进行店招店牌检查,拆除掉部分存在安全隐患的店招店牌。
部分店铺的店招店牌刚好需要更新。于是,设计师根据街区风貌设计了几套店招店牌更新方案,供店铺店主选择。“店铺店主也可以自行设计。但我们希望让设计师把一下关,使得店铺的设计方案与街区风格相一致。”街道干部说。
为激发店主更新的积极性,街道还拿出了一部分店招店牌更新的引导资金,通过三方协议明确商家主体责任;街道与居委干部、设计师则带着设计方案上门与店铺店主进行沟通。
第一家店铺完成更新后,整条街的商户都跑来看。店招店牌更气派、醒目,重新设计过的门面,换上复古的黑框玻璃,焕然一新。陈光耀心生羡慕,他说,自己从上世纪90年代就在江阴路经营,对这里有感情。店招是这条路上一道风景,现在江阴路的外部环境改善了,店铺店主应该齐心协力把这道风景弄弄好。
陈光耀自费一万多元,再加上街道提供的引导资金,不仅更新了自己经营的店铺,连相邻两家出租的店铺也一并更新了。十来年没怎么动过的店铺内部,也跟着来了一次大清理。现在,他经常坐在店铺前乘凉、与邻居聊天,一派岁月静好的样子。“店铺干净整洁了,我自己都觉得舒服。”
目前,江阴路上50家店铺中,已有45家店铺出资完成了店招店牌以及门面的更新。
“激活江阴路,需要一个商业调整提升的过程;这应该是市场自发调整的行为。但多年来,由于街区环境的退化,这种自发调整非常缓慢。我们希望微更新,能成为推动街区自发调整的加速器,使街区环境进一步改善。”街道干部说。
一些改变正在这条路上悄悄发生:有个两层楼高的大型商铺,原来被租给分散的店主。业主不久前收回了商铺,准备引入书店、咖啡馆等体验型业态。街道也在努力往江阴街区引入“新鲜血液”,扩大江阴路的影响力。一场场通过网络招募的“漫步江阴活动”在街区定期举行,街道干部与社区老居民一起当上了“导游”,带着四面八方而来的市民游客行走街区,一同重新审视着这条百年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