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区创设“1+13N+2”扶贫体系 带动东兰3300户群众脱贫
扶贫车间:让“庄户人”就地变身“新产业工人”
东兰龙华高科技产业园区是“扶贫大车间”。图为园区内东兰汉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扶贫车间现场。
龙华区派驻东兰县干部、东兰县副县长陈毅强在青春制衣厂扶贫车间调研。
走进东兰汉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流水线上一派繁忙,员工们身穿统一服装,忙着加工电子产品,一切显得井然有序。
“上午八点上班,一个月能挣2000多块。”40岁的韦永兵一边熟练地操作着,一边与笔者搭话。就在几个月前,他还是东兰县一名普通农民。
老韦工作的场所,是广西东兰县远近闻名的“扶贫车间”。这是龙华区对口帮扶协作,贫困县东兰的一大创举。如今,大大小小的“扶贫车间”覆盖了东兰13个乡镇149个村,像老韦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民,是车间主要的工人。
将贫困“庄户人”就地变身“新产业工人”,龙华区选派挂职东兰县干部陈毅强说:“在家就业挺好,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
据了解,“扶贫车间”体系项目完全建成后,可安排东兰县1万人以上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带动约3300户群众脱贫,每年实现产值约10亿元,实现劳务收入约3.6亿元,为贫困群众提供稳定的增收渠道,全面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难题。
文/图:吴永奎 陈彪安 元齐
“缺什么补什么”催生“扶贫车间”
产业是扶贫脱贫的必由之路。然而,产业扶贫关键在精准定位,难度也在精准定位。
东兰县是地处桂西北大石山区的国家深度贫困县,为了能让广大居住在山区的群众摆脱贫困,易地搬迁势在必行。“十三五”期间,东兰县规划投入6.98亿元,规划建设2.1平方公里向阳新城,打造功能齐全的新城区,在此安置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着力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
贫困群众“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如何“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才是关键。付升华一家是首批完成易地搬迁的962户群众之一。“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新家当然高兴,但是离开庄稼地,以后做什么、怎么挣钱,心里没底。”老付说。
被选派到东兰县开展扶贫工作后,陈毅强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在喀斯特地貌、石漠化非常严重的东兰县,土地非常匮乏,传统的扶贫方式方法并不适合东兰。这时,曾在龙华区基层经济口多年历练的经历,给了陈毅强启发。
“深圳的产业发展因为成本极高,已经形成了零部件在周边成本洼地生产,再回深圳总部装配的格局,而部分零部件的生产,即便是中年妇女都可以完成得很好,同样也适合当地贫困人口”,陈毅强分析,本着“因地、因人制宜,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推进易地搬迁工程的同时进行产业扶贫项目,打造东兰龙华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想法应运而生。
2017年12月5日,在东兰县三石镇公平村,龙华区与东兰县规划建设的东兰龙华高科技产业园扶贫项目——东兰龙华高科技产业园(下称“东龙园区”)举行园区开建仪式。按照最初设想,园区一期工程建成后,龙华区将着力引进深圳、东莞等地区的苹果、华为、OPPO、vivo等知名品牌手机零配件企业落户园区。企业入驻后,将招收周边扶贫安置区的贫困居民,尤其是为照顾家庭、开垦农地、无法外出务工的妇女,为她们创造就近就业机会,预计可安排约1000名居民就业。“让原材料多跑路,就业人员少跑腿,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陈毅强说。
东龙园区的落地,为龙华对口帮扶协作东兰打开了全新的空间,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将在这里就地实现从“庄户人”向“新产业工人”的转变,东龙园区因此有了一个新的称呼——“扶贫车间”。
“子母车间”实现“前店后厂”
随着东龙园区的落地运作,“扶贫车间”从帮扶对象到帮扶模式不断扩大与深化。
东兰县包括13个镇149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多达73个,贫困群众遍及全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此背景下,能否将“扶贫车间”覆盖到整个东兰,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几经思考,有了新的“子母车间”的构想。简而言之,就是分批在东兰县城和乡镇建设扶贫车间,通过送车间到村、送岗位到户,让贫困户就近工作,更好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子母车间”的布局,其一,将东兰龙华高科技产业园作为母车间(扶贫大车间)加强建设;其二,在13个乡镇、149个行政村进一步延伸建设扶贫子车间,形成县、乡、村(大、中、小)的扶贫车间体系,实现全覆盖。
子母车间定位各有不同。县级扶贫母车间——东兰龙华高科技产业园是前店,主要发挥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和时尚创意产业载体作用,从大湾区采购产品原材料后,再利用机器加工成半成品;乡镇扶贫车间和村级小车间则是后厂,负责完成半成品的手工部分工序。
陈毅强说,分散在乡镇及行政村的扶贫车间可以解决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帮助他们通过就业增收脱贫。目前,已建好的乡镇扶贫车间有6个,安排就业107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320人;正在筹建的扶贫车间有7个。此外,正在试产的村级小车间有6个,规划建设村级小车间143个。
那么,从庄稼地到工厂流水线,贫困群众能否适应作为“新产业工人”的角色呢?
在龙华区的推动下,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东巴凤分院)项目在东兰龙华高科技产业园旁落地,办校规模为12个班。学院办学模式是“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相结合,即:学生上午在课室学习文化理论知识,下午到产业园跟技工师傅进行注塑机、冲压机、电路板等的实操,每月有基本工资领取,以工养学,以学助工。待学生3年毕业后成为有大专文凭、有资格证书的技工,届时可以选择在产业园继续工作,也可以为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脱贫。
同时,龙华与东兰携手建立东兰龙华技能培训,,采取“对症下药、按方抓药”的针对性培训、创新性培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经过一年半的探索,如今扶贫车间已从最初的单一模式升级为“1+13N+2”就业、教育与培训三位一体,覆盖东兰全县,真正实现了送车间到村、送岗位到户、送技能到人。
引项目“活水”促自我“造血”
陈毅强乐观预计,到2020年,扶贫车间项目体系完备之时,可安排全县1万人以上在“家门口”就业,带动约3300户群众脱贫,每年实现产值约10亿元,实现劳务收入约3.6亿元,为贫困群众提供稳定的增收渠道,全面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难题。
如此庞大的就业队伍,必然需要庞大的产业资源来支撑。为此,龙华区因地制宜强化招商引资,积极搭建产业合作交流平台,接入粤港澳大湾区大市场,为东兰县推介引进产业帮扶项目,让“扶贫车间”承接更多电子产品、农业深加工等项目,变“输血”为“造血”。
据悉,龙华已先后组织区内100余家企业赴东兰、凤山两县进行实地调研,邀请电子信息、商贸、物流、农业等领域企业和相关部门参加投资合作洽谈会、慈展会、农产品推介会等,推进产业协作向全方位、多领域迈进;对接东兰县招商团队赴大浪时尚创意城及华润三九集团、泰衡诺公司、俊宏公司、东莞怡科公司、东部华侨城、联建集团总部及其港口等地进行考察,推介引进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加工项目。
目前,龙华区已成功促成3家大型工业企业(东兰俊宏精密电子有限公司、东兰汉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高新玩具制品(深圳)有限公司)入驻东兰,预计总投资3亿元,有效带动东兰县发展。
“留守儿童有陪伴、空巢老人有依靠、留守妇女有工作、扶贫产业有发展”,在东兰,大大小小的“扶贫车间”如星火燎原,让更多东兰人实现了“家门口”打工的梦想,点燃了当地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希望。
今年3月,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联合组成摄制组到东兰拍摄《中国向贫困宣战》大型扶贫纪录片,龙华区帮扶东兰县的子母扶贫车间模式成为广西,入选拍摄的扶贫典型案例,这也是全国入选拍摄的8个扶贫典型案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