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得清楚 投得精准
垃圾分类双城记 北京上海
垃圾分类从最早起步的上海,到陆续跟进的全国46个,试点城市,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每个家庭都在一步一步探索,找寻最适合自家的垃圾分类办法。凡事开头难,在开始阶段,尽管有刚性执法、有柔性指导,但恐怕依然还会有一些新手一头雾水。为此,记者专门在京沪两地分别找到一个家庭,详记他们24小时的日常生活。积习确乎难改,然而积习一旦能改,就会给城市带来升华。双城生活,虽远隔千里,各具特色,但垃圾分类殊途同归。
北京家庭
热心老人成社区垃圾分类“急先锋”
早上六点,家住朝阳区红庙机二委小区的赵玉宝起床了。因为患有糖尿病,75岁的赵玉宝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打一针胰岛素。打完针后,他将用过的棉签和针头,放进一个贴有“有毒垃圾”标签的小铁盒里。这个小盒里,还放着一个没气的打火机,他打算一会儿下楼遛弯时顺便扔掉。
赵玉宝有一儿一女,均已各自成家,老两口平时自己住,一日三餐十分规律。垃圾分类最让人发憷的就是处理厨余垃圾。早餐后,赵玉宝的老伴将牛奶盒洗净、压扁后,放进了厨房的可回收垃圾桶,而午餐和晚餐产生的鸡蛋皮、菜根、瓜瓤,会被直接扔进厨余垃圾桶。和多数居民家一样,赵玉宝家倒得最勤的是厨余垃圾,,至少一次,可回收垃圾一般要攒个几天。他家小阳台上放了一个灰色的“其他垃圾桶”,家里炖肉剩下的大棒骨、坚果的壳、摔碎的瓷碗都会放进这个桶。
赵玉宝喜欢养猫养狗,宠物产生的垃圾他也分类得清清楚楚。“遛狗时带一卷手纸,以便将狗狗的粪便扔进厨余垃圾桶。猫砂是儿子特意买的食品级猫砂,也可以和厨余垃圾一起扔。”
早在2011年,赵玉宝所住的红庙社区就开始大力宣传垃圾分类。赵玉宝家的四个垃圾桶都是社区发放的。刚开始不习惯,慢慢就适应了,这些年一直在用。
在机二委小区,八成以上的居民都是老年人,他们对垃圾分类的热情也给小区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赵玉宝说,“年轻人工作忙,没时间了解这些,但社区里很多老人有的是时间,愿意多做一些。”
相互影响的作用是巨大的。赵玉宝是典型的老北京,格外热心肠,作为红庙社区的党员志愿者,他做了很多年的爱心电工,被誉为“小区用电守护神”。小区里不管是谁家电器坏了、电线烧了、楼道灯泡不亮了,他一过去,准能给修好。每次维修后剩下的一些电线、灯管,由于含有毒物质,他都会谨慎地收集到小盒子里,等攒满后一起扔进小区的有害垃圾桶,而塑料制品、铜线就可以放进可回收垃圾桶。“通过爱心电工项目,我和大家接触得多,相互很信任,我也会时常提醒大家注意垃圾分类。”赵玉宝说。
今年初,随着红庙社区“全要素小区改造工作”的圆满完成,机二委小区又迎来了一批智能垃圾桶,居民可以通过垃圾分类获得积分奖励,极大提升了分类积极性。垃圾桶上还有太阳能发电的照明灯,夜晚扔垃圾也能看清楚。
自觉维护小区环境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亲眼见证实行垃圾分类后小区环境的改善,赵玉宝打心底里觉得舒坦。
上海家庭
上海人的精细被体现得,
7月1日起,上海市正式实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被称为“史上最严”。一时间,“侬是啥垃圾”等上海垃圾分类段子全国走红。
“网上关于上海垃圾分类的段子很多,其中大部分都是真实的,上海对垃圾的分类要求非常严格。如果说,上海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经验,我想一方面是铺天盖地的宣传,另一方面就是上海人具有很强的执行力。”16岁的姜嘉亿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五口人住在上海闵行区的静安新城。这个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今年6月份起,姜嘉亿发现,小区垃圾站重整一新,到处都贴上了垃圾分类宣传标语。
不仅如此,大街上的很多广告屏也都在播放垃圾分类公益广告;无论是人民广场,还是南京路步行街,大街小巷几乎所有的垃圾桶都贴有分类标识;上海地铁全线网的垃圾桶,也都换成了分类垃圾桶;打开电视,每天都有介绍垃圾该如何分类的节目;每天下午六点左右,楼下会有里弄大妈拿着喇叭,循环播放注意垃圾分类、禁止高空抛物的提示;大家平时聚在一起聊天,也会不自觉地聊到垃圾分类……
正是在强大的宣传阵势下,严格的分类措施遍布了上海市区每一个角落。在姜嘉亿家,光垃圾桶就置办了四个,什么垃圾分到什么桶里,分起类来有条不紊。
早晨七点,睁开眼伸了伸懒腰,洗漱完毕后,姜嘉亿坐到桌边吃早餐。爷爷姜国春准备出门遛弯,再顺手买回一家人中午的小菜。他提起门廊前扎好的垃圾袋,到了垃圾投放点,解开袋子,一手端着底部,一手推开湿垃圾桶盖,将头天晚上一家人吃剩的西瓜皮倒了进去。怕没倒干净,他两只手又拎着塑料袋边抖了抖,然后,将袋子丢进旁边的干垃圾桶中,在旁边的洗手台把手清净。
姜国春在超市买了个蹄髈,用水冲洗干净,把蹄髈按在案板上,拿着刀在骨头处切开一道口子,贴着骨头小心翼翼地把肉剔下来。不一会儿,骨肉分离,肉整齐堆好,骨头丢进了旁边的干垃圾桶,案板上的碎肉则扔进装满瓜蒂、菜叶的湿垃圾桶里。百叶结红烧蹄髈、炒青菜、冬瓜鸡汤……当姜嘉亿的奶奶把饭菜摆上桌后,又在两端各放了一个骨碟,方便将吐出的骨头倒进湿垃圾桶。
午饭过后,姜嘉亿到厨房剥了颗火龙果,顺手将皮扔进湿垃圾袋内,回屋里看起了综艺节目。看综艺不来杯奶茶?实际上,自垃圾分类条例实行以来,姜嘉亿再没喝过奶茶。“实在太麻烦了,”姜嘉亿无奈地说,没喝完的奶茶要倒进下水道,珍珠要丢进湿垃圾桶,奶茶盖要放入可回收垃圾桶,奶茶杯要丢入干垃圾桶。改变已经在上海发生。垃圾分类,让上海人做事的精细体现得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