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四川地震局专家:地质构造纵横交错是余震频发主因

时间:2019-06-19 09:42:40    来源:四川在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省地震局专家:地质构造纵横交错是余震频发主要原因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钟振宇)长宁6.0级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对灾区群众的安危非常关心,同时对余震频发、地震预警等方面也非常关切。6月18日,记者带着公众的关心关切,采访了四川省地震预报研究,主任杜方研究员和省地震局监测预报处处长杜斌。

  余震频度较高,但属于正常范围

  记者:不少公众表示,在川南发生6级出乎意料。这次地震为什么产生了较大的破坏?

  杜方: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长宁县双河镇,处于四川东南部,构造上位于相对稳定的华南块体(扬子准地台)内,不像龙门山断裂带达几百公里大规模构造,该区域分布多条小规模次级构造,震区50千米范围内地表无大规模区域性活动断裂,发生大地震的能力有限,这次地震确属该区域有历史记载和记录的,的一次地震。

  从原因看,地震活动具有活跃—平静—再活跃等周期性规律。四川(包括长宁一带在内),上世纪70年代处于地震活跃期,省内也发生过1973年炉霍7.6级、1976年松平两次7.2级以及1976年盐源6.7级等地震,之后四川区域7级以上地震平静32年;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我省地震再次活跃,四川西部连续发生了2013年芦山7.0级、2014年康定6.3级以及2017年九寨沟7.0级等地震,川东南也发生过多次5级以上地震。因此,这次地震的发生是该地区的地震孕育地质环境和构造运动决定的,属于自然规律。

  地震的破坏性和震源深度密切相关。我国东北吉林珲春发生过7级地震,但深度可达几百公里,当地无震感;而这次长宁6级地震属于十多公里的浅源地震,自然造成了不小的破坏。同时,破坏程度和构造环境、地貌特征、设防标准都有关系,从目前掌握情况看,长宁农村地区的受灾程度相对高一些,这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房屋设防水平较低有关。

  记者:为什么这次余震发生频率较高?

  杜方:长宁一带的地质构造规模小,但多条次级断层纵横交错,这是引起余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总体看,这次地震属于常见的“主震+余震”型地震,主震后有余震活动,在我省区域这种类型的地震,是所有地震类型中较多的,比如我省芦山“4·20”7.0级、“8·8”九寨沟7.0级地震的余震频度均较高,这些频发的余震都属于正常余震活动范围,公众不必惊恐。从 目前看,当地主震已处于衰减状态,但不排除出现一定的余震起伏活动。

  虽然这一区域没有大型断裂带,但是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各个方向的构造交替活动,增加了地震科学研究的难度。近年来,我们对这一区域的研究工作也随着当地地震活跃而不断加强,和前些年相比,监测设施的密度高了很多倍,今后也将继续加强对这一区域地震活动趋势的监测分析。

  我省,为6级规模地震自动瞬时生成烈度图

  记者:这次地震发生后,我省,为6级规模地震自动瞬时生成烈度图,有什么重大意义?

  杜斌: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破坏威力的主要指标。汶川地震发生时,由于当年技术限制无法及时生成烈度图,人们没有在第一时间掌握北川、青川的受灾情况。汶川地震后,人们用了1个月时间绘制烈度图,芦山地震用了一周,九寨沟地震缩短到3天,而通过近两年来加密建设的监测设备,这次地震发生后,系统在5分钟内自动生成了仪器烈度分布图,这对于科学抗震救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以看到,我手里这张彩色地图上,通过红色、黄色和蓝色等不同颜色体现地震烈度,展示了不同的受灾程度。这张图为抗震救灾的指挥人员提供了应急救援目标区、预估震区的破坏程度和范围,可以初步预判各地受灾情况,科学调度应急抢险力量。

  需要说明的是,因设备、台基和当地实际情况,个别台点仪器可能有误差,需要人工进行核准。这次地震发生后,省地震局迅速派出现场工作组,前往灾区抽样校准、绘制更加精准的烈度图,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提供更加科学的参考依据。

  记者:公众对地震预警非常关心,国家地震局主导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将发挥什么作用?

  杜斌:四川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分别纳入国家和省两级规划,预计今年底我省将初步实现烈度速报、地震预警等系列地震紧急信息服务能力。这套系统,将提供秒级预警、2-5分钟地震速报、烈度速报和灾情评估等全链条服务。此外,这项工程将广泛应用于高铁、核电站、医院等领域,比如医生在手术台上为患者实施眼睛手术时,如果提前获知地震来袭,就可以采取措施减少对病患的伤害。

  地震预警是个系统的工程,现阶段也无法做到十全十美,还需要公众对其科学认知。我们也将从技术、行政和立法上对地震预警进行提升和规范,比如研究合理的预警发布标准,避免无效预警,避免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

  有效应对地震,最关键的还是提升抗震能力。从这次长宁地震可以看到,广大农村地区的设防能力还比较薄弱的,这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进一步加强对农房重建的指导和管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