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珠三角的龙舟 九成来自这条村

时间:2019-06-06 17:38:02    来源:南方日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香江健康小镇珠三角的龙舟,九成来自这条村!这套秘笈,已经传了六代人……

  又到一年端午节

  “龙舟又荡旧时波,锣鼓频催破浪梭。”端午临近,广州各村社间出现了龙船竞速、探亲访友的热闹“龙船景”,一河两岸人潮涌动。这些在水上争流竞渡的传统龙船,千姿百态,各有特色,实际上大多数出自番禺的上漖龙船厂。

  上漖村是广东最古老的龙舟制造基地,手工造船历史已140多年,历经六代龙舟匠人的薪火相传,以精湛技艺闻名遐迩。

  端午节前夕

  南报君走进

  “龙船制作之乡”

  传探寻传承百年技艺的“造龙人”

  太公,掌口技术

  接缝处不容一根头发

  沿着上漖涌,拐进村道

  临水而建

  接连成片的

  上漖龙船厂

  出现于眼前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临水而建的龙船厂。

  木梁和石棉瓦搭建的简陋厂房内,自然光从前后大门和顶棚倾泻而入,风扇吹起的木屑四处飞舞。

  伴随着阵阵机器噪声,龙船师傅们戴着口罩埋头苦干,黄剑挺站在23米长的龙船旁,拿着电刨,仔细地对龙船的表面进行打磨。今年44岁的他,出身于上漖村的造船世家,是这家龙船厂的负责人,也是上漖龙舟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人之一。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黄剑挺。

  黄剑挺介绍,上漖村主要制造传统龙船,素以“样式好、密度高、扒得快、够坚牢”而扬名,当前珠三角约90%的传统龙都出自这里。村里的龙船厂基本上是家族式经营,主要有黄、卢、梁、陈四个姓氏,黄氏是上漖村最早造龙船的家族,“黄家第五代传人有四人,包括我和三个堂哥,第六代则是两个堂哥的儿子。”

点击进入下一页

  黄剑挺称,造龙船一般选用坤甸木和杉木,要挑一个黄道吉日为新龙船的木料开线落墨。造龙船可以分为八大工序,包括扎底骨、制脚旁、上大旁、扎彩盘、钉花旁、钉夹旁、扎龙缆、上油打磨等,再细分则差不多有100道小工序。

  “我太公那一代大胆革新技术,增加了龙缆和掌口技术,让龙船可以做得更窄更长,也令上漖龙船拥有‘独门秘笈’。”黄剑挺表示,上漖龙船有四大技术,包括侧立偏差控制、钉眼处理、船体设计和掌口技术,其中,难度,的掌口技术是上漖村最引以为傲的。

点击进入下一页

  “40米的龙船,不是找一条40米的木板来造,关键就在于利用掌口技术,将木板无缝接驳。”黄剑挺介绍,掌口指的是木板与木板之间的接驳口,要求在不用钉子和胶水的情况下,靠人工凿出咬口,再用锤子敲打将两块木板无缝紧密拼合,接缝处甚至容不下一根头发。

点击进入下一页

  ▲龙船掌口技术。

  “掌口一旦做坏整个木板就只能作废,因此学徒一般要学10年才可以学这个技术。”黄剑挺说,他自己单是学“掌口”就花了3年。

  而龙船制作完毕后,定制龙船的村族要择良辰吉日举行试水仪式,供上金猪、米酒、果品,放鞭炮、打出自己村族的锦旗罗伞,待新龙点睛后再出坞。

  第五代传人黄剑挺

  看着龙船长大

  但在十年前才真正入行

  半路回家继承祖业

  从一窍不通到爱上造船

  2010年

  在外闯荡多年的他

  回乡继承家业

  “父亲年纪大了,

  不想手艺失传”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起初,黄剑挺对造龙船一窍不通,从零开始,钻孔、捶钉、刨木、打磨等多道工序样样要学,每天累得腰酸背痛。“船厂闷热得像蒸笼一样,汗不停流,,下来要换三四套衣服。”黄剑挺指了指墙上挂着的一排布满污迹的衣服说,“这都是师傅们工作时穿的,造船粘到的油漆、胶水洗不干净。”

  刚入行时,经验尚浅的黄剑挺不懂保护自己,经常受伤,严重的一次还被木凿意外插伤手,缝了近十针。体验到造龙船的艰辛,他不是没想过放弃,但是念及父亲对龙船的热爱,他还是选择咬牙坚持下来。

  采访时,黄剑挺坐一会就起身踱步,一问才知是“职业病”。造龙船时经常要俯身做细致活,时间一长,坐久了腰就会不舒服,要走几步才能挺直腰。他感慨,父亲那一代人很能吃苦,从15岁开始做龙船60年,现在退休了还会每天来看看。

  “一开始我只把造龙船当是生意,但是做久以后,慢慢发现里面有种荣誉感,是其他行业没有的。”黄剑挺表示,广东的端午赛龙舟习俗流传至今仍十分兴旺,“龙船做得好,村民们会对你特别尊敬,很有人情味。”

点击进入下一页

  在改革开放初期,村里造龙船是个大工程,20多个龙船师傅做一条龙船要耗上两三个月,其间吃的是“百家饭”。一到饭点,各家各户都会去邀请龙船师傅,在过年才宰鸡吃的年代,龙船师傅顿顿吃鸡。

  小时候,黄剑挺常常跟着父亲去吃龙船饭。有一次,其他村“扒龙船”赢了,,当父亲一走进祠堂,就听到有人大喊“黄师傅来了”,顿时全场的人起立鼓掌,热烈欢迎。这样明星般的待遇,令黄剑挺毕生难忘。

  时至今日,邀请龙船师傅吃龙船饭的传统,仍然在延续。造龙船多年,黄剑挺也爱上这份事业,最开心的就是看到自家造的龙船在比赛中取得名次,听到村民们的称赞。

  改革开放初期

  上漖村的造船厂

  超过30家

  “上漖龙舟”在,时期

  占据广东八成龙舟市场份额

  师傅个个有租收

  埋头造船全因兴趣

  “上漖龙舟”曾销往港澳地区

  乃至东南亚、南非

  近年来列入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击进入下一页

  ▲龙船师傅的工作照。

  “以前是过年后至端午节是旺季,现在订单多,一年四季都得忙。”黄剑挺称,做一条40米的龙船以前要耗时两三个月,现在机器替代人手锯木后,最快也需要20天。“每条龙船都要根据村族的历史传统来定制的,主要还是靠人工制造,我们一年最多造20条龙船。”

  生意虽红火,但工人难寻、材料稀缺、场地变少这些现实难题摆在面前,黄剑挺不免忧心忡忡。

  黄剑挺告诉南报君,他的龙船厂现有9个师傅,全都年过半百,尽管日薪起码有三四百元,但年轻人不愿意来干。“龙船制作是一门独特的复杂工艺,学习时间很长,加上船厂灰尘大、蚊子多、油漆味重,年轻人很难待得下去。”

点击进入下一页

  比工人青黄不接更迫在眉睫的,是材料短缺的问题。一直以来,上漖村制作传统龙船的主要木料是产自马来西亚的坤甸木,但是现在马来西亚已经禁止出口该树种。如今,船厂剩下的原材料只够做三五艘龙船。尽管如此,黄剑挺并没有坐地起价,而是秉承父辈的工匠精神,把口碑放在第一位。

  此外,由于数十米长的龙船原材料和成品要走水路运输,坤甸木等木料要长期浸泡在水里防止被晒裂,龙船厂一般要临水而建。但江边地段,,随着房地产开发离龙船厂越来越近,上漖村龙舟制造基地已多次易址。

点击进入下一页

  “现在这片地方,已经是我们上漖村,一块临江地段,如果这块也没了,基本上很难找到位置了。”黄剑挺坦言,一条龙船售价数万到二十万元不等,但除去原材料和人工等成本,利润并不多,包括他在内的龙船师傅们主要收入来自房屋出租,“有的最多有五栋房子在收租,来做这份工作只因兴趣”。

  站在上漖涌边上,眺望着远处的洛溪大桥和崭新楼盘,黄剑挺缓缓说,“我们管不了以后会怎么样,现在只能尽力做好每一艘龙船,能做一年是一年。广州有很多人在积极推广龙舟文化,对我来说,做好自己的手艺就是一种推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