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放弃大城市的“90”后草原姑娘:麦秸画实现了我的梦想

时间:2019-05-15 13:38:39    来源:中新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放弃大城市的“90”后草原姑娘:麦秸画实现了我的梦想

  杨丽丽(左一)在田间修剪莜麦。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锡林郭勒5月15日电 题:放弃大城市的“90后”草原姑娘:麦秸画实现了我的梦想

  中新网记者 张玮

  “实现梦想,不一定要在大城市。”14日,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的“90后”姑娘杨丽丽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道。

  5月的内蒙古草原,绿色已逐渐复苏,杨丽丽刚成立一年的麦秸画工作室里忙得不可开交。旅游旺季来临之前,她正和同事加班加点地制作麦秸画旅游纪念品。

杨丽丽正在制作麦秸画。受访者供图

  杨丽丽正在制作麦秸画。受访者供图

  麦秸画工艺源于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历史已有千年,是民间纯手工艺技术,它充分利用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天地风雨、花鸟虫鱼、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麦秸画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谈及杨丽丽与麦秸画的结缘,她告诉记者,那是2016年在北京的某次画展上,第一次看见麦秸画作品时带给她的震撼。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莜麦的秸秆居然也能做画!那一刻,麦秸画get到了我的梦想。”如今想起当时的情景,杨丽丽依然很激动。

  在杨丽丽的印象中,坐落在锡林郭勒草原的多伦县,莜麦的秸秆一直都被当作废弃物被堆放在田间。每年秋天,当村民们收割完莜麦后,如何处理那些没用的秸秆,就成了让人头疼的问题。

  “麦秸画作品大多都是小麦秸秆、芦苇做成的,但由于小麦秸秆的保存时间短,在南方容易发霉,所以作品收藏价值不大。”杨丽丽介绍道,“但莜麦秸秆不同,由于莜麦是高寒地区的粮食产物,其秸秆在南方地区也可以不发霉、不长毛。因此作品保存上百年也不会腐烂,有很大的收藏价值。”

  多伦县位于锡林郭勒盟的南端阴山北麓东端,是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018年9月,该县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近几年逐步发展成为旅游名城。

  杨丽丽笑着说:“如果我能把麦秸秆画当作家乡的旅游纪念品售卖,还是会有市场的吧?”

  割、漂、刮、碾、烫、熏……零基础的杨丽丽开始一边在北京上班一边学习麦秸秆画。

  2018年,杨丽丽毅然决然放弃北京的大都市生活,回到家乡多伦县,开起了自己的麦秸画工作室。

  万事开头难,创业最初一定是最难熬的。“借钱、买原材料、租场地、买设备……”杨丽丽说,“麦秸杆画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有十几道工序:熏、蒸、漂、刮、推、烫、剪、刻、编、绘。最开始只有我自己,从挑选麦秸秆开始,剪齐进行分类,一部分进行漂染,一部分保留原色,之后再把麦秸秆剖开,粘贴到纸上,画、烫、剪、粘贴,每一步都关乎成品的质量,完成一幅50cm×50cm的小幅麦秸画作品至少要3天—4天时间。”

  后来,杨丽丽召集了当地村民,对他们进行简单培训,教他们比较基础的剪、粘麦秸步骤。“村民们可以把半成品带回家,农闲时在家粘贴,按张计费,勤快的人,可以粘贴3张—4张。”杨丽丽告诉记者。

  杨丽丽的工作室成立后,除了帮助当地贫困户解决就业问题,还优先回收贫困户的麦秸秆,这样也解决了焚烧麦秸杆带来的环保问题。”

  杨丽丽告诉记者,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她现在每个月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

  开工作室的同时,杨丽丽还通过网络直播和发布短视频宣传麦秸画,收获了一批粉丝,让更多人了解了麦秸画制作这一即将失传的手艺。

  如何传承传统手艺,作为一名“90后”,杨丽丽感受到落在自己肩上的重任。

  “现在有一些网友会千里迢迢来找我学习,希望参与到麦秸画的制作中,只要他们肯用心学,我会为他们提供食宿。”杨丽丽想通过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喜欢上麦秸画。

  杨丽丽表示,麦秸画这门手艺,从隋唐流传至今,有着近1500年的历史,如今却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希望中国的古老传统手艺,能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手里继续传承下去,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发光发热。”(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