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深山独臂女教师:单手砍出上学路 34年培育上千学生

时间:2019-04-25 09:24:58    来源:澎湃新闻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师者|深山独臂女教师:单手砍出上学路,34年培育上千学生

  4月22日清晨8点,在四川巴中市巴州区梁永镇黑潭村小学,三个孩子用稚嫩的童音齐声唱,,旁边的教师杜秀兰用左手把五星红旗高高扬起,右胳膊空空的衣袖随着微风飘动。

  升旗仪式后是孩子们的语文课,杜秀兰熟练地把教案放在讲台上,左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今天要学的古诗,带着孩子们开始朗诵。

  黑潭村小学是梁永镇,校最偏远的一个教学点,独臂教师杜秀兰是这里,的教师。这所位于大山深处半山腰的小学海拔近千米,距离,校独柏小学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

  村民们的屋子散落在大山上下,从孩子们的家到学校没有水泥路,一到雨天就泥泞难走。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 34年来,杜秀兰用仅有的左手拨开了无数根挡路的树枝,用双脚踩出了一条通向学校的安稳路。

  年幼失臂

  1968年,杜秀兰出生于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一个平凡的农民家庭。

  1974年,刚上二年级的杜秀兰就要常常帮着家里干农活。一次在悬崖边割草料时,她不幸一脚踏空,高坠导致右手手臂严重骨折。受限于山村里落后的医疗条件,杜秀兰没能得到妥善的治疗,受伤的右臂感染后遭截肢。

  “当时很渴望上学,我就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用左手生活,我父母也很支持我,让我继续读书。” 截肢后的杜秀兰坚持读书,她说,“考大学”是自己从小的梦想,尽管只有一条胳膊,写字的时候没办法翻书,看书的时候不能按住书页做笔记,她还是坚持读到了高中,并以优异的成绩从高中毕业。

  但没能上大学一直是杜秀兰的遗憾。“当时一直都很难过,但这个时候我也看到,我们村子里有很多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却没有学上,有的孩子直到十岁还没有进过课堂。”这让杜秀兰冒出 “成为教师”的想法,“自己上不了大学,能帮村子里的孩子考上大学也是好的。”

  1985年,17岁的杜秀兰在黑潭村借了两间小屋,办起了幼儿园,对孩子们进行启蒙教育。幼儿园的条件艰苦,缺少教学用品,杜秀兰就利用自然的道具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山里不通自来水,杜秀兰坚持每天去远处挑井水,烧开水给孩子们喝……

  1992年,村里成立的黑潭村小学取代了杜秀兰的私人幼儿园。但杜秀兰对孩子们全身心的关爱让当地的家长深受感动,家长们都希望杜秀兰能够继续为孩子们上课。经过当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协商,杜秀兰成了一名代课教师。

  当被问及为什么会坚持做一名乡村教师时,杜秀兰笑了笑表示:“看到孩子们没学上怪可惜的,就想帮帮他们。后来教了几年,家长都只要孩子到我这里念书,那就得教下去嘛。”

  砍出的“上学路”

  黑潭村小学成立后,因为缺少教师,杜秀兰一个人担起了孩子们的语文、数学、体育和生活老师。她用仅有的左手在黑板上写下诗词歌赋和九九乘法表,在操场上托起篮球,在孩子夏日午休时拿起扇子。

  因为担心教学的形式太单一,学生们会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杜秀兰也会采用图片等道具辅助教学,向孩子们展示什么是“天安门”,什么是“故宫”。有孩子告诉杜秀兰,正是这些图片构成自己对外面世界最早的想象。

  黑潭村小学规模,时曾有超过60名学生。面对年级不同,性格各异的男孩女孩们,杜秀兰极有耐心,对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情况都了如指掌。

  “我们村里的孩子,有的读得时间长,有的一二年级就去外面读了。我也尽量给他们教得细致一点,孩子以后离开了也好适应。”杜秀兰告诉澎湃新闻,那时候自己精力好,一些条件上的问题都可以克服,就想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合适的教育。

  村小里有的孩子家住山顶,从山顶到半山腰的学校没有道路,仅有宽不到1米的土山路,另一旁就是陡峭的山坡。担心孩子们独自上学容易发生意外,每天清晨5点多,杜秀兰就开始起床梳洗,然后上山接送学生,一路护着到学校,放学后再一路爬山把孩子送回去。

  “主要是一下雨就滑,那山上的孩子都找不到路,我要去送一下。上去(我)就走后面,下来就走前面,有的地方拉一把,孩子就能过去。”遇到雨天的积水或难走的地方,杜秀兰就把孩子直接抱过去,或者背在背上。“我有力气,做这么多年习惯了。”

  这条平时几乎没有人走的路,长满了茂密的植被树木,有一段路上还长满了荆棘。每隔一段时间,杜秀兰就会带着砍刀上山,一点一点的把路砍出来,“小的就用手拉一拉,大的树丛就用砍刀砍一下,路就出来了。”

  34年教了上千学生

  多年下来,杜秀兰的手掌上磨出了厚厚的茧,手背和小臂上也交错着被荆棘划破的新旧伤痕。但对于这些她都不太在意,“我都习惯了,小心一点嘛,总不能让这些枝条划了孩子。”

  孩子们早上上学,傍晚回家,午饭在学校里吃。杜秀兰每天结束上午的课程,就开始给孩子们准备午餐,在一个小小的厨房里,孩子们趴在饭桌上写作业,杜秀兰就在旁边熟练地用左手切菜、炒菜。

  为了让孩子们吃得更好,杜秀兰在学校旁开荒了一块不大的地,种一些蔬菜,“像勺子菜这些容易长,孩子能吃到新鲜的,也省钱。”

  杜秀兰从教34年来,前前后后已经教了上千名学生,他们从黑潭村小学起步,然后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许多孩子的大名杜秀兰已经记不住了,但孩子们逢年过节来见她,她总能一下子叫出他们的小名。

  说起这些孩子,杜秀兰的语气里半是感慨,半是骄傲,“有的有出息了,有考上了大学的,就打过电话跟我说要回来看看。”孩子们能考上大学是最让她高兴的事情,“往年很难啊,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好,条件比他们爸爸那时候好。听说他们能考上我就高兴。”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村庄,黑潭村小学的学生也在逐年减少。“现在每天来的只有三个学生了,男娃两个,女娃一个。”杜秀兰介绍说,村里年轻的一辈都希望能到成都这样的大城市发展,村里凡是有能力在外面租房买房的,都选择走了出去。

  面对这样的现实,杜秀兰很坦然:“有条件的都走出去了,就连独柏小学那边人也不多了。能带娃儿出去,不是坏事,我倒希望他们出去。”

  教学点学生逐渐减少,,校多次表示希望合并教学点,让杜秀兰前往,校任教,但担心孩子们上学距离太远,杜秀兰选择了坚守,“就算这儿只有一个孩子了,我都要收了他(当学生),给他教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