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内容 袁先生供图
昆明到武汉 一份电报走了15天
武汉年接受电报量不足10份 如今发电报多为留念
3月18日,一份电报从昆明发出,历时15天,才辗转来到武汉。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还有人发电报?电报要15天到达是不是太慢了?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找到了发报人张树华。
朋友乔迁“电报发烧友”发电报祝贺
70字花费15元历时15天送达
张树华今年57岁,电报发烧友,他对人类通信历史非常感兴趣。今年3月,他获悉在武汉的袁姓好友即将乔迁新居。他在昆明工作期间,专程前往昆明电信部门,撰写电文,发到武汉。
“欣闻新居装修开工,竣工后去贺屋。建议吉日择在建国70周年之日,如蒙厚爱,则免回篮之礼。弟树华(20190318)于昆明。”全文不到70字。他认为用电报表达祝福,有不同于电话、互联网的纪念意义。
这份电报的传输过程很复杂。“昆明电信部门工作人员接受后,告知我将文字内容传真给广州电信发报。”发送电报,张树华花费15元,10元发报费,5元传真费。
电报业务目前几乎无人使用,收发电文后要集中处理,又花费数日时间。4月1日下午,洪山路电信营业厅接收到电报,2日将电文送往袁姓朋友家中,此时,张树华已经回到了黄石家中。
收到电报后,袁姓朋友将纸质电报收藏。“感谢朋友的良苦用心。”他说。
目前,武汉电信洪山路营业厅负责湖北省全省的电报接收业务,但不再提供电报发送服务,原因是电报现在几乎无人使用。
我市全年接收电报不足10份
,电报接收员还兼顾其他工作
50岁的韩先荣在武汉电信从事电报接收工作接近30年,目前,她是武汉电信,的电报接收员,现在全年接收到的电报不足10份,电报业务不是她的主要工作了,只是附带内容。电报内容以问候为主,大多是留作纪念,而不是为了通讯。
韩先荣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是武汉市电报业的鼎盛时期。1988年,武汉市创下月处理电报600万份的纪录,城区内电报投送点的投递员超过200名。“那时收发电报的时间一般在1天左右,在当时算比较高效的通讯方式。”韩先荣说。
2006年开始,随着移动通讯的普及,电报业务减少,全市一年只有2000余件电报。2008年奥运期间有一个小高潮,武汉人争相给奥委会发电,用这种方式表达祝福,此后电报业务锐减。
电报曾被西方社会称为“维多利亚时期的互联网”,在武汉起源很早。1884年,清朝南洋大臣左宗棠设立的汉口电报局开通,办公场所设在汉口,几经发展,到1908年,武汉成为全国电报接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