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方礼——
“蹬车给学生们挣点钱,我心里挺高兴”(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
本报记者 朱 虹
初冬的暖阳照在天津市憩园公墓的一座铜像上,铜像是一位老人,面容清癯。铜像基座上镌刻着:白方礼(1913—2005)。在这位老人生命的,十几年里,他凭借“蹬三轮”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
白方礼的儿子白国富记得,1987年,退休后的父亲回河北沧县老家探亲,一群整天乱跑、玩娶媳妇游戏的孩子引起了他的注意。“娃们怎么不上学呢?”“没钱上。”白方礼当晚辗转难眠,自己当年就是因为穷才逃难到天津,难道这些孩子要像祖辈一样当文盲?
白方礼退休前是运输工人,干过“人力三轮出租”。让白国富怎么都没想到的是,从老家回津后,父亲又蹬起了三轮车,之前攒的5000元“养老钱”也成了老人的第一笔助学捐款被送到了家乡。74岁,他的人生重新开始。
“您辛苦了一辈子,在家享享福多好。”儿女们好言相劝。“我还干得动,蹬车给学生们挣点钱,我心里挺高兴。”那时,白方礼总是一大早就出门,晚上11点多才回来,风雨无阻,全年无休。就这样,靠着蹬三轮车,一笔笔款项被捐出。1990年9月1日,河北沧县大官厅乡党委和政府赠给白方礼“助教楷模”匾。
那时候,白家并不富裕,白方礼和白国富祖孙三代挤在一间不到40平方米的房子里。后来,为了多挣钱,将近90岁的白方礼索性在天津站附近搭了个简易塑料棚子住下。他24小时候着活儿,吃的是干馒头蘸酱油,穿的衣服有些是捡来的。一分一角地攒起支教款,达到几百元,他就用皮筋扎起来,送到学校去,天津很多学校的特困学生都收到过白方礼的助学款。
红光中学教师孙玉英还记得,老人是那么慈祥,“他跟我说,我不吃肉、不吃鱼虾,也不买新衣服,省下钱来给贫困学生,以后,我还要资助他们上大学。”
女儿白金凤不忍心,含泪让他回家。他却说,“想想那些缺钱的孩子,我坐不住啊!别小看我每天挣的这二三十块钱,可是十来个苦孩子,的饭钱呢!”
白国富说父亲一生都尊重有知识的人,他记得父亲常和家人说,“中国要强大,就要重视教育,我就是要用我的微薄之力,为教育事业做点儿贡献。”
2000年一次蹬车时,白方礼摔伤了手臂导致骨折,年纪又大了,再也没办法蹬车。这一年,天津市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将老人接去照顾。儿女们觉得养老院条件不错,白方礼能安心养老。但没几天,老人就自己搬回了家里,“我啥也不能干了,不能再劳烦大家照顾我。”
2004年4月,白方礼因营养不良再次住进了医院。这一年12月,他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而他已经虚弱得不能坐起来、不能说话。2005年9月23日,白方礼辞世,遗物只有一辆破旧三轮车,个人存款为零。为纪念白方礼,他最初资助的沧县白贾村小学更名为白方礼小学。
白国富说,父亲去世十几年来,每年清明,都有不少陌生人前来祭奠。马壮毕业于南开大学,读中学时他定期收到白方礼的资助款。“如果没有白爷爷当年的资助,我可能终生与大学无缘,是他让我的人生充满光明。”工作后,马壮也默默资助了几名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