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环青海湖一圈走了360公里,捡了满满400编织袋垃圾……

时间:2018-10-18 11:48:27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6个人20天环青海湖一圈走了360公里,捡了满满400编织袋垃圾……

  提到青海,你会想到什么?

  蓝天白云下的碧波青海湖,绵延的草原和皑皑雪山,风吹草低见牛羊,鸟儿自由翱翔,一片祥和。

点击进入下一页

  青海湖风光 梁凯 摄

  若眼前美景被下图中的垃圾污染,想必会很糟心!

点击进入下一页

  满地垃圾 梁凯 摄

点击进入下一页

  梁凯 摄

  游客素质参差不齐,乱丢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素有“三江之源”的青海环境造成影响。正因如此,有很多热心公益、关注三江源生态的志愿者,不定期从全国各地聚集于此,义务捡拾垃圾。

点击进入下一页

  志愿者打包垃圾 绿色江河供图

  演员胡歌也曾两次前往沱沱河保护站,与志愿者们在公路两侧捡拾垃圾,为守护斑头雁,保护大自然,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击进入下一页

  演员胡歌在坨坨河站 图片来源于凤凰网公益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与当地牧民一起分拣垃圾 图片来源于凤凰网公益

  今天,我们就来关注那些默默无闻坚持做公益的普通人,为他们的善举点个赞!

  环湖360公里,捡满400袋垃圾的“一束光”

  热衷公益的青海人阿业,一直想为家乡的生态环境做点什么,出于身体原因没能实现。

  今年,当他再一次提出去青海湖周边捡拾垃圾时,得到了5名小伙伴的响应。

点击进入下一页

  环湖6人小队 梁凯 摄

  六人小分队起名”一束光的行走“,都是背包客,有70后的广西”暖叔“大哥,也有爱吃肉的内蒙00后十八;有来自江西的阿进,有负责物资的青海人大个儿,也有来自海南的摄影爱好者二叔。

点击进入下一页

  准备出发的6人 梁凯 摄

  从今年8月10日开始,他们从环湖东路出发,6个人耗时20天,环青海湖一圈走了360多公里,捡了满满400个编织袋...

点击进入下一页

  挑着担的行者 梁凯 摄

  徒步环湖捡拾垃圾,并非想象当中的那般简单,青海湖边白天炙烤,夜晚寒冷,早晚温差大。环湖南线雨水多,北线风大,对小分队每个成员都是考验!

点击进入下一页

  雨中捡垃圾 梁凯 摄

  一趟走下来,白净的文艺青年阿业,变成了这样。

点击进入下一页

  阿业捡拾垃圾前后对比

  大哥和大个儿住的帐篷有点漏水,遇到下雨天,整个帐篷和睡袋都是湿的。

点击进入下一页

  雷阵雨中吃到的一顿热馒头梁凯 摄

  考验他们的不仅仅是恶劣的环境。在路边捡拾垃圾的二叔,被驶过的车里扔出的垃圾砸中过头!大个儿也曾与湖边草场野炊的自驾游家庭理论,甚至争吵,可,,游客还是留下一地垃圾!

点击进入下一页

  雨天捡拾垃圾 梁凯 摄

  行程走到一半,大家的脚底都起了泡,有人韧带也被拉伤。还在长个的十八,饿的每天都在喊“我要吃肉!”。,几天,他们累到弯腰都费劲。

点击进入下一页

  累瘫了的大家 梁凯 摄

点击进入下一页

  午餐时刻 梁凯 摄

  跑这么远,为什么要做捡拾垃圾的志愿者?

  阿业认真地说:“大自然是需要敬畏的,美好的景色也需要花时间等待,而不是一味摄取。青海地处三江源,这里的环境遭到破坏,不仅会影响当地人,对江河下游的人也有影响。这件事情是我一直想去做的,是对的事。”

点击进入下一页

  倾倒捡到的垃圾 梁凯 摄

点击进入下一页

  夕阳西下 终于可以休息了 梁凯 摄

  “虽然很辛苦,但也有暖心的时候!”阿业说,“这一路,我们一边享受着青海湖的美景,一边清洁草丛里的垃圾。路过的好心司机,会给我们一些水和食品;当地的居民也会送给我们一些糌粑、酸奶,对我们说声加油;遇到环卫工人,也会相互说一句‘辛苦了’...”

点击进入下一页

  青海湖和捡垃圾的人 梁凯 摄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一起捡拾垃圾的当地人 梁凯 摄

  “如果有人尊重我们劳动成果,再辛苦也会觉得很欣慰!”阿业笑着说道。

点击进入下一页

  同环卫工交谈 梁凯 摄

点击进入下一页

  和当地人一起捡拾垃圾 梁凯 摄

  20天过后,400个编织袋一个都不剩。

点击进入下一页

  这样的编织袋装满400个 梁凯 摄

  行程结束那天,阿业他们很轻松,“不是说这一圈走完了,使命就完成了。我们计划每年都走一圈。”

  “我们无法阻止别人丢垃圾,但希望别人看到我们,会产生‘去找个垃圾桶吧!’这样的想法。”

点击进入下一页

  签字的游客 梁凯 摄

  “这也是我们给自己的小分队起名为‘一束光的行走’的原因,我们希望可以作为光源,带动他人一起发光!”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一束光”的行走 梁凯 摄

点击进入下一页

  收集签名 梁凯 摄

  ,,“一束光的行走”小分队成员还要求稿件中不要提自己的真名,他们一致认为,“这不是一场作秀!”

  在长江源头捡了6年垃圾的甘肃夫妻

  来自甘肃的刘洋、刘希丹夫妇,因公益结缘。2012年,他们参与了“绿色江河”的项目,成为了长江源头沱沱河保护站的志愿者。

点击进入下一页

  刘洋、刘希丹夫妇 绿色江河志愿者供图

  6年间,他们坚持每年抽出一个月时间来这里做志愿者。

  长江源头,海拔4000多米,刘希丹说,“刚来时的确很不适应,晚上睡觉都憋得慌,刘洋经常头痛,鼻腔里长期有鼻血,也会被高原的强紫外线晒伤皮肤。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俩似乎已经适应这里的环境了。”

点击进入下一页

  祭海台“满载而归” 梁凯 摄

  做志愿者时,每天早晚各做一次垃圾调查:“我们会去镇子上的宾馆、餐馆,把垃圾称重、分类并整理记录相关数据,路上也顺便捡一些垃圾回来。”

点击进入下一页

  捡拾垃圾 绿色江河志愿者供图

  下午,志愿者们在保护站里轮流值班,给到访的游客讲解“绿色江河”的环保理念和模式,组织参观、义卖,并将可回收的垃圾提前打包压缩好,请他们带走。

点击进入下一页

  张贴带走一袋垃圾宣传车贴 绿色江河供图

点击进入下一页

  带走一袋垃圾的游客 绿色江河供图

  夏天游客多,打包垃圾是个大任务:“一般一个袋子里七八十个瓶子,有塑料瓶、易拉罐。我们清点过后,踩扁放进袋子里。旅游旺季人多的时候,,可以带走二三十袋垃圾。”

点击进入下一页

  垃圾分类 绿色江河志愿者供图

  “我们也会鼓励当地牧民将垃圾收集后,送来保护站,经志愿者们分类、压缩、打包、清点数量后,可交换等价生活用品,这样也能充分调动牧民积极性。”

点击进入下一页

  清点牧民送来的垃圾 绿色江河供图

  给牧民清点垃圾、按价兑换生活用品最花时间:“有一次保护站只有三个人,有人开着吊车送来五千多件垃圾,我们光数瓶子就花了两三个小时。”刘希丹回忆道。

点击进入下一页

  保护站收到的部分垃圾 绿色江河供图

  有人质疑,跑这么远来捡垃圾的人,一定有钱有时间...

  刘希丹却说,“不一定非要牺牲原本的生活才能做志愿者,我们每年在长江源呆一个月就回去,完全可以兼顾,做公益只是我们的爱好。”

点击进入下一页

  踩瓶子 梁凯 摄

  “来到青海做公益,不仅能领略高原的独特风光,还能结交不少五湖四海的朋友。”

点击进入下一页

  捡拾垃圾 绿色江河志愿者供图

  “听着老师们长江漂流、高原探险的丰富故事,你才发现原来人生可以这么自由,不一定要居于一个稳定的环境里。”刘希丹表示,“在这里当志愿者,会被意外惊喜打开眼界, 收获绝不低于付出。”

  每次离开时,刘希丹总是在想:“下次来是什么时候呢?”不知不觉中,她已经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风景、朋友,是属于她的最美回忆。

点击进入下一页

  拿起新的编织袋 梁凯 摄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请您为他们点个赞,从此刻开始,拒绝随意丢弃垃圾,以此影响身边更多的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