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伪科技要当心:以尖端科技概念为噱头 包装商品骗人

时间:2018-10-17 09:26:50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以,科技概念为噱头,包装普通商品欺骗消费者

  这些伪科技 一定要当心(解码)

  核心阅读

  量子养生衣、防引力波辐射服、能量自然疗法……最近,一系列贴着高科技标签的“伪科技”产品或骗局令人可笑又可气。“伪科技”看似漏洞百出,却总有不明就里的人为之埋单。究其原因,除了信息接收错位、迷信从众心态等,国民整体科学素养的欠缺也不容忽视。

  这些年,我国科技创新进展快速,但“李鬼”的泛滥,说明科学素养的提升工作依旧任重道远。如何破解?唯有教育、科普和监管多措并举,才能让消费者擦亮眼睛,让科技产品去伪存真。

  你被“伪科技”产品忽悠过吗?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联合问卷网,对2013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3%的受访者感觉现在“伪科技”产品多,86.3%的受访者称身边有人被“伪科技”产品忽悠过。

  近些年来,高科技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烦恼——各种打着高科技名号的“伪科技”产品层出不穷,令人们难辨真假,频频上当。

  量子、暗物质、引力波等高科技概念,成了噱头和传销工具

  不久前,潘建伟量子通信团队又取得重大突破。意想不到的是,我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领域喜报频传,却让不法商家有了新的可乘之机,以量子科技概念包装的产品屡见不鲜。

  记者试着在淘宝网上输入“量子”二字,便立即出现各种冠以量子科技概念的产品:量子养生衣,号称植入了高频量子芯片,能打通人体微循环,解决各种身体堵塞问题,提高免疫力,改善亚健康;此外,还有“功能强大”的量子水、量子袜、量子空气净化器、量子隐身衣、“包治百病”的量子医疗仪器……在“量子”概念的包装下,一个个普通商品立刻“神奇”起来。

  就连潘建伟院士也无奈地表示,自己有亲戚曾上当,买过一个“量子挂坠”戴在胸前,认为它每天能辐射出一些防癌物质,“一些商家蹭概念来欺骗民众,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暗物质、石墨烯、引力波等高科技概念也难以幸免。如“暗物质可以帮人暗中长头发、治脱发”“古医学能量自然疗法,包括了,科技的量子纠缠、暗能量的使用方法,能快速清理暗物质”“石墨烯内衣裤,能够抗菌抑菌、吸湿排汗,具有低温远红外线功能,永葆青春”“孕妇防引力波辐射服”……

  高科技概念除了被用来包装商品外,还被一些传销组织当成传销工具。披着高科技的外衣传销,比传统传销隐蔽性、欺骗性更强,也更加难以识别。记者在网上检索了一下,发现这类传销欺诈的案例还真不少。

  比如,某“明星企业”,以研发制造机器人为噱头进行包装,通过网络传销的方式,从事以吸收资金为目的的传销活动,短短数月吸引数百万元资金。科技热词区块链也被一些不法分子借机炒作,或炒高币值“割韭菜”,或以“虚拟币”之名行“传销币”之实,致使诈骗案件接连发生。

  “伪科技”持续流行,是利用了人们对新科技的好奇和崇拜心理

  其实,高科技概念被不法商家炒作滥用已久。早些年的核酸、超导、纳米、基因治疗等高科技概念都曾被热炒一番。为何不法商家如此偏爱高科技概念,又为何总有一些消费者对此深信不疑?

  暗物质卫星,科学家常进表示,这一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用了人们对新科学技术的好奇和崇拜心理。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大光则认为,人们之所以轻信这些“伪科技”神器,实质上是科学文化认知出了问题。“国人科学素养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随着年龄增大,民众科学素养水平下降的趋势较为明显,这也使得中老年人群成为‘伪科技’产品瞄准的,目标。”李大光说。

  “随着年龄增长,人的社交圈就会逐渐收窄、信息接收渠道减少,容易与时代脱节,因此被伪科普、‘伪科技’迷惑的可能性更高。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有着利益驱动的伪科普以假乱真,让过去处于信息封闭状态的人,很容易失去判断力和辨别力。”李大光继续解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也会产生误导,“不法商人将高科技概念与偏方相结合,让‘迷信’有了所谓的科学依据,危害更大。”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副研究员魏红祥也认为,人们从小到大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观念确实对科学普及影响很大,“有些‘伪科技’即使有权威专家解释批驳过了,仍有人坚信。而且,许多人存在‘宁信其有’‘信则灵’‘随大流’等心态,也使得‘伪科技’得以持续流行,花样不断翻新。”

  关于危害,魏红祥认为,如果任凭“伪科技”概念被滥用,甚至会影响到国家对科技发展方向的决策。

  要提升科学素养和加大监管力度,让“伪科技”无所遁形

  “伪科技”产品不断“升级”,被利用的高科技概念也更加,,更加难以分辨,普通消费者如何鉴别真伪呢?

  常进表示:“到目前为止,暗物质的作用我们还无从得知,即使物理学有突破,也是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先行,然后才是日常生活的改变。”专家们表示,目前量子科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与日用品还没有任何关系,目前所谓“量子+生活”的产品,几乎都是骗人的东西。在北京市科协举办的2017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榜揭晓活动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实验室主任郭光灿院士也曾对借量子概念炒作的“伪科技”产品进行了批驳。

  当然,最终剥开“伪科技”的外衣,还需要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和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等方面下力气。

  李大光说:“首先是要继续加强科普,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进行生动讲解,增强普通人辨别真伪的能力。同时希望科学家们能积极地参与科普,掌握话语权。”

  李大光还特别强调,提升科学素养,不能完全依赖科普工作。“对于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现阶段能起到更大作用的,是学校教育。遗憾的是,不少人的学习动力往往是应付考试,而不是个人科学素养的提升,也不注重科学精神和思维的培养。”

  专家也表示,相关市场监管部门也要与时俱进,加强与科技专家的沟通,及时依法严肃查处这些违法行为。

  吴月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