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庆祝活动上,校长对216位老师提出一个新问题:
智能时代,如何定义教育现代化?
昨天是我国第34个教师节。下午,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校长谭劲在全校教师节庆祝活动上对216位老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教育现代化该如何来定义?‘教师’‘教育’我们又该如何去重新定义?”
这个教师节过得不一样
谭劲1978年高中毕业,成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如今,有着40年教龄的她已成为获得国务院专家津贴的正,、重庆市特级教师和首批未来教育家。
今年教师节,学校安排了老师项目拓展训练,过得跟以往有些不一样。在谭劲眼中,不仅过节方式在变,教育观念、教育环境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年前,出身教育世家的谭劲被分配到南岸区文峰小学,那时教室是干打垒的房子,课桌坑坑洼洼又高低不平。
谭劲第一个月工资只拿到18.5元,远不如工厂里的工人。教师这个崇高的职业,那时在社会上的地位显得并不太高。
1984年第一个教师节,谭劲作为教师代表参加了南岸区教师节庆祝活动。那天,老区委礼堂张灯结彩,区领导热情洋溢地向老师们祝贺,随后在弹子石广场上还专门给老师们安排了一场盛大的游园活动,跟过年一般热闹。
“教师节的设立,让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认同感,被尊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谭劲说,第一个教师节的情景,让她至今难以忘怀。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1994年《教师法》施行,让教育走上了有序发展的快车道,也不断推动着教师和教育的价值显现。
如今,老师们的过节方式变得更加丰富。谭劲说,这些年的这,,珊瑚小学的老师们会聚在一起分享一本书,或讲讲自己的德育故事,或来一次刺激的换岗体验。有一年,校长还站在校门口迎接老师,向每一位老师赠花,祝贺节日快乐。
今年教师节,珊瑚实验小学的老师进行了一次关于教育现代化的项目学习,实操演练“有效利用学校资源,促进孩子快乐成长”。
探索怎么办现代化的教育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确定了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从此让学校开启了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南岸区加大了教育投入,保老师的人头经费和学生的生均经费,让基础教育无弱校,每所学校都办出了特色。
珊瑚实验小学1986年建校,虽然时间不长,却成为了重庆市首批示范小学,首批全国科技创新示范校。老师们也一直在探索着现代化的教育。
利用教师节之机,谭劲跟珊瑚小学的老师们一起讨论“教育现代化”的问题。大家统一了认识,认为有了电脑、互联网并非就是现代化了。把学生当作“接收的容器”也不是现代化。
“以孩子作为所有办学的逻辑起点和终点。做什么是为了孩子,要什么是发展孩子。”谭劲说,现代化的学校首先应该有现代化的教育观念,珊瑚小学确立了以孩子为,的办学思想,提出了“珊瑚最红,孩子最亲”的办学理念。“亲”有三层含义,学校愿意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成长平台;老师最会关心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老师最能发展孩子,推动孩子的健康成长。
开启“亲亲教育”,课程、课堂、校园建设、德育实践、教师队伍,珊瑚小学五位一体进行打造。
谭劲说,亲亲教育的育人目标定义为“爱”、“学”、“创”、“趣”。“爱”就包含了丰富的内涵,爱己,要诚实正确面对自己,不要孤芳自赏;爱他人,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和缺点;爱集体,爱国,爱我们生存的家园;爱自然。
珊瑚实验小学的教学环境,设备实施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建起了太阳能广场、风车广场,还有智能取书机。对于小学高段的孩子,学校推进互联网学习,把平板电脑引进课堂,让学生自己学会找资源。5年级开设了机器人课程,学校还自编了互联网编程教程。
学校还开设了创客教育,让孩子能触摸到智能化的发展,利用3D画笔、模型搭建实现设计的愿望。
在老师的鼓励下,珊瑚小学学生在互联网上接龙写作文,写出了长篇武侠小说《张宋演绎》,并因此受邀上了央视的《实话实说》,师生跟教育专家一起来探讨“如何从怕写作文,到爱写作文”。
未来“教师”需重新定义
谭劲认为,智能时代已经开启,探索现代化的教育,还需重新定义“教师”、“学校”。
“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老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和做人的引路人。”谭劲告诉老师们,传授式的教学已不适应现代孩子的学习。
如何在孩子小学阶段打好现代化的小公民素养基础?课程设置需要创新。于是珊瑚小学推出了机器人课程、人工智能课程、创客课程、发明创造课程、演讲课程、礼仪课程等特色课程。
同时,为老师提高师德和师能,学校进行了系统的打造。谭劲说,我们想把当今世界上,进的教学方法融入到“亲亲教育”中,近年来学校启动了芬兰培训计划,让老师们,地接触世界上,进的教育方法。
在谭劲看来,现代化的老师要明白今天我们的育人目标。老师要不停叩问自己的内心,我的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吗?了解孩子的需求,走进孩子的内心,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孩子们的智慧。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变得更为丰满,对教师、教育、学校的定义也发生着变化。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发现学校不是指一个教室、一个校园,学校是无边界的。老师也再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路人。
本报记者 黄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