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国毕业地图:东北、西部成就业吸引力新星 男性毕业更爱闯荡
在这个9月,一群年轻人,从五湖四海来到了新的城市,走进大学。就在此时,也有着一群年轻人走出校门,带着憧憬和勇气,重新迈向远方。
大学校门就是人生的分叉路口,当你走出大学校门,就决定了未来去向何方。当2018级新生入学之际,我们通过京东大数据关注了2018届毕业生的校外生活,初入社会的他们去了哪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一、毕业流向:一线城市吸引力更大,东北、西部成“吸才”新星
通过京东大数据的地址变化,计算了主要城市毕业生在毕业之后留在本地的概率。从全国层面看,约有36%的毕业生留在了他上大学的城市。
在一线城市中,北京市的高校毕业生有着,的本地居留率,高达51%;而广州和上海的居留概率相对来说就要低一些,为40%。
在东北,沈阳、长春的毕业生本地居留率较高,分别有49%、42%。东北地区虽然常有人才外流的说法,但在数据上看,从这两个城市之外考入该地大学的学生,还是非常愿意继续居住生活的。
在西部,成都这座“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和以“抢人”著称的西安,都属于高校云集的中西部核心城市,高校毕业生本地居留率较高,成都为48%,西安为45%。
在榜单的末尾,南京、南昌、合肥、兰州等城市的本地居留率相对较低。这些地区都有着相对不错的高校,如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但是这两座城市的毕业生本地居留率比起前面的城市就要低得多了,仅有26%和27%,约为第一名北京的一半。
分性别来看,男性毕业生更爱闯荡,其毕业城市居留概率要显著低于女性毕业生。从全国看,女性毕业生居留本地的比例约为40%,而男性毕业生仅有35%。就毕业城市居留概率差异,的北京而言,56%的女生在毕业之后留在北京,而同时只有48%的男生留在北京。长春、西安、石家庄等城市,女生的本地居留概率低于男性。
那么,如果选择不留在本地,那么哪一些城市会最有吸引力呢?全国Top20城市的吸引力排名如下:
从大小上看,北京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远高于第二名,吸引力是全国平均水平13倍的深圳。
可以看到,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和成都位列中国最吸引毕业生的城市前五名。值得注意的是,东莞、苏州、沈阳等相对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吸引力要大于杭州等城市。这可能意味着对于中国整体毕业生来说,世界很大,IT和金融只是一部分,实体经济对毕业生的吸引对大部分毕业生来说仍然属于主流,而杭州作为一个IT业比较发达的城市,能够吸引的毕业生仍然是比较有限的。
二、 毕业后的新生活:不是消费降级,只是各有侧重
从学校走上社会,毕业生们的生活会出现什么变化?通过毕业生毕业后一个月和其他几个月的消费差异,并在去除季节品类自然变化之后,找到变动,的主要品类。
从上表可以看到,毕业生的毕业生活,以拉杆箱开始——销售额上升114%,再以冰箱、洗衣机、油烟机、平板电视和净水器等大件家电构成,他们的销售额也上升了24%到58%不等。
从毕业后下降的消费品类看,女生爱买的项链、包包和口红,常用的乳液面霜,成为了毕业之后下降,的品类。单反相机这一在时间消费上略带奢侈的产品,也随着毕业的到来不再受人青睐。而跑步鞋、休闲鞋之类的休闲健康类产品下降紧随其后。有趣的是,毕业生放弃了对身体健康更有利的牛奶(59%),转而购买不怎么健康的饮料(116%)。
在不同性别的毕业生中,在毕业之后对不同品类有着不同的消费倾向:
虽然大件电器的购买是毕业后消费变化的主流,但其中男生的购买要大于女生一些。在电视、洗衣机、冰箱等品类上,男生都更比女生倾向于购买。同时,男生对强化自己的电脑似乎情有独钟,组装电脑、台式机、显卡、移动硬盘,成为男生相对女生来说最爱在毕业后购买的东西。
对女生来说,油烟机成为了,一件毕业消费倾向大于男生的大件商品。在电子产品上,耳机耳麦、显示器、音响音箱,成为女生更爱购买的品类。休闲零食、饼干蛋糕也是女生在毕业后的最爱。有趣的是,在单反相机上,男生的毕业消费倾向比女生高16%,而女生在微单相机上的毕业消费倾向要比男生高62%。
除了性别以外,我们还能观察到地域的差异,即留在本地的毕业生和远赴外地的毕业生在“毕业消费倾向”上的差异,如下表所示:
居留本地的毕业生,相对来说有着更轻松的生活,他们的毕业消费倾向以食品为主,休闲零食、肉干果脯、方便食品和牛奶乳品,是居留本地的毕业生的最爱;而对于远赴外地的毕业生来说,购买油烟机、洗衣机和电视之类的大家电,才是他们毕业首月的主流消费。
三、 漂泊的代价:放弃短暂的闲适生活 被动的消费升级
毕业,似乎是以对闲适生活的短暂放弃开始的。毕业生之间的消费差异在于有一些毕业生更多地承担了生活的艰辛,而另一些,则更多享受了消费的舒适。是否选择漂泊,可能是两者之间,的分界点之一。
尽管在京东平台上,无论在中国哪里,对同一件产品都支付同样的价格。但漂泊得越远,这个毕业生仍将面临更高的消费支出总量,忍受更大的消费结构变化,然而他还是选择漂泊。
我们使用毕业后购买商品的价格指数和消费距离两项指标,来衡量“漂泊的代价”。消费价格指数大于1时,意味着消费者面临更高的生活成本。消费距离指的是毕业前后各品类消费占比的差距,消费距离越大,毕业生在越大的程度上扭曲了自己在学校时习惯的消费。
从消费价格指数来看,远赴外地的毕业生,他们面临了大约13%的价格总数上升,而居留本地的毕业生,消费价格指数下降了7%。远赴外地者,也许经历了一次被动的消费升级,相对于本地居留的毕业生,他们购买的品类平均单价要高出20%。
从消费距离来看,远赴外地的毕业生要经受更大的消费扭曲,他们在毕业后的消费与毕业前的消费的距离,要比居留本地的毕业生大出一倍。即使都在外地,他还会随着漂泊的距离增加而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