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受局部强降雨影响,黄河兰州段在半个月内,突发3次高浊度水(7月19日、7月23日、8月2日至3日)险情。密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浊度之高20多年未遇。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兰州城市供水集团全体员工坚守岗位,加药系统超负荷运行,各工艺设备全马力开启。“保证出厂的每一滴水都符合国家标准。”兰州城市供水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闫晓涛说。
调度,全盘把控顺利度过浊水期
8月10日,兰州城市供水集团调度,,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紧盯各项数据,大屏幕将厂区实时画面传送至此,数字立体的全市供水区域图上红色的数字表明区域供水压力。“今天的黄河源水浊度在7000NTU(浊度单位)左右,7月23日的黄河原水浊度可是达到了23万NTU,柱状图上的曲线更直观,洪水来时,直接从谷底直线升至顶峰。”调度,主任郝立栋说。7月22日开始他和同事们坚守岗位36个小时,每半个小时发出一次调度指令。“相比于一线的职工,我们轻松多了,只要出水合格,我们做再多都值得。”郝立栋说。
制水一厂严把城市供水第一道关口
每半个小时取一次水样,跑步前进送到水质,进行监测。回想起7月23日的工作情景,兰州城市供水集团制水一厂工作人员马雪峰记忆深刻。
曹国庆是制水一厂上游泵房的班组长。上游泵房负责从黄河取原水。“因为泥沙量大,5个水泵必须全部开启,交替使用,如果一直用一个,大量的泥沙进入水泵导致的后果就是水泵直接报废。”曹国庆说,“水泵停止运转就意味着无法取水,城市供水也就没希望了。”
采访过程中,刚好碰到制水一厂副厂长谢江峡和工艺技术员王力哲进行巡检。经过钢制扶梯他俩来到地下二层的设备间,蹲下来检查阀门,谢江峡不时擦拭着额头上的汗水,王力哲早已汗流浃背,工作服的后背湿了一大片。
制水二厂工艺叠加黄河水逐渐变清
经过一厂处理的黄河水进入制水二厂,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经过二厂处理后的水,水质浊度指标控制在0.6NTU以下,高于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技术人员吴长峰告诉记者,“滤后水还需经过消毒处理工艺,处理好后经过供水管线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在管网上布置了87个监测点,实时监测供水水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兰州城市供水集团自身管网的水质监测系统外,市卫生监督所、市质监局等部门也在输水管线上设置了检测系统,全力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水质监测,保障各个环节水质达标
如果说调度,是城市供水系统的大脑,水质监测,则可以称为城市供水的心脏,通过对水质的监测,厂内及时调整工艺工序、厂外确保水质安全。“23日晚上,我们每1个小时监测一次水质,24个小时没有停止过。为的就是通过对原水的实验室分析,指导一厂、二厂及时调整工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水质,化验员何香莲说。
保证每一滴出厂水都符合国家标准
离开水质监测,,记者来到制水二厂的沉淀池。工作人员指着站在池边的一队人告诉记者,“总经理也在巡查。”
闫晓涛是兰州城市供水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正带着制水一厂、制水二厂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巡查。“二十年不遇的情况,让我们遇到了,全厂上下共同努力,渡过了难关,保障了城市供水。3次高浊度水,既是对我们应急预案的检验,也是对我们员工实战能力的检验。事实证明我们经受住了考验。”闫晓涛说。兰州晚报记者杜志超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