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和地震姐妹花冯雪梅、冯小雁的十年情缘
两个重庆“爸爸”陪着我们长大
“鞠爸爸”和两姐妹 本报记者 胡杰 摄
那,
地震发生后,在四川省平武县南坝镇红旗村,正准备下井的矿工冯邦武侥幸逃脱,两个女儿冯雪梅、冯小雁也幸免于难,妻子却没能逃过一劫,家园也被地震夷为平地。
那一月
2008年5月16日晚,本报记者鞠芝勤在灾区偶遇冯邦武一家,在废墟中读书的冯雪梅,让他“很感动、很震撼”,与姐妹俩结下不解之缘,成为“鞠爸爸”。
在鞠芝勤和重庆恒生手外科医院院长汤青“汤爸爸”的帮助下,姐妹俩来到重庆读书,如今一个即将大专毕业,一个已成为护士开始工作。
这十年
2008年6月,鞠芝勤和汤院长一行,将冯雪梅、冯小雁以及冯邦武接到重庆,两姐妹在九龙坡开启了新的学习生涯。
2012年,两姐妹的户口迁到了重庆。
2015年9月,冯雪梅进入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学习。
2018年,冯小雁通过了护士执业考试。
4月21日,周末,对冯雪梅、冯小雁姐妹来说,是团聚的日子。
姐姐冯雪梅从位于江津的重庆交通职业学院赶了回来,当天要往返。妹妹冯小雁要值班,她上班的恒生手外科医院离家很近,几分钟就到了。父亲冯邦武同在这家医院当保安,大家都说他很勤奋能吃苦,他盘算着,等女儿工作稍稳定,就去按揭一套房……
10年前,一场地震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轨迹,包括冯家两姐妹:她们失去了母亲,老屋成为废墟。10年间,姐妹俩逐渐长大,人生之中多了两个“爸爸”,三个爸爸陪着她们长大。
生活,正在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2009年12月,在冯邦武的目送下,两姐妹高高兴兴去上学,她们已在重庆生活了近一年。何熠 摄
小姑娘变成了大姑娘
今年,冯雪梅22岁,冯小雁20岁,10年间,两人从小姑娘变成了大姑娘。
冯雪梅开朗一些,她说自己“话比较多”。她学的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还没毕业,一有空就会在学校周围做兼职。妹妹冯小雁安静一些,已经考取了护士执业证书,而且是“一次过”。
一家三口团聚的地方,是位于石坪桥的一处两室一厅房子,由恒生手外科医院提供,10年间,没有收过他们一分钱的房租。房子不算大,但足够父女三人居住——姐妹俩住一屋,分上下铺,雪梅喜欢漫画,房间里有很多漫画的海报。
客厅和卧室里东西很多,但收拾得挺干净。冯邦武当保安之余,也在医院附近收废品,尚能用的桌椅板凳,他会搬回来。近几年,家里条件宽裕些,也添置了新家具。不过,除了休息日,一家人都很少“落屋(回家)”,有空就在外面工作。
“长这么大,接受了太多人的爱心,还是想回报社会。”冯雪梅说,她选的专业就是为了好找工作。冯小雁也一样,想要更快地自立自强起来。
还有两个重庆“爸爸”
10年前,本报记者鞠芝勤、冯超在四川平武县偶遇冯邦武一家,在废墟中读书的冯雪梅让两人“很感动,很震撼”,当即就把随身的钱和物资都给了他们。姐妹二人按照当地习俗,认下了“鞠爸爸”。
在一次采访中,鞠芝勤向恒生手外科医院院长汤青讲述了冯家一家三口的故事。汤青当即决定由医院出面,把这家人接到重庆。在汤青和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冯邦武有了工作,一家三口有了固定的住所,两个女儿逐渐长大,也多了一个“汤爸爸”。
冯邦武说,爱心人士的帮助10年如一日,让他们一家尤为感沛,他们无以为报,点点滴滴都记在心里。10年间,生活、入学、户口等遇到问题,三个爸爸打头阵,一起解决问题。
比如,刚到重庆时,两个孩子没有户口,三人带着介绍信与两个孩子去见时任九龙坡区领导,说明情况后,区领导当即批示,解决了孩子的入学问题。
2012年,医院通过努力,将两个孩子的户口迁到重庆,两姐妹正式成为了重庆人。
从2008年至今,恒生手外科医院院长汤青(右)与冯氏父女亲如一家人。 上游新闻记者 鞠芝勤 摄
灾难
2008年5月12日,每每回忆起这,,冯邦武一开始还能正常表达,然后就开始啜泣,,跟两个女儿一样,只剩下掩面而泣。
冯邦武当时是矿工,地震那天下午,工友们都下井了,他决定先抽一支烟解乏。一支烟还没抽完,就听到滚石头的声音,响动越来越大,矿洞开始变形,冯邦武最初还想救人,到后面却自顾不暇。
逃出来后,冯邦武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回家,此时已无路可走,只得到处搜寻,他在家附近的地里发现了妻子,“头上被砸了一个大洞,已然气绝”。
仅存的人不知道哪里去,也不知道怎么办。后来才知道,冯邦武所在的四川平武县南坝镇红旗村,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
冯邦武一片慌乱,来不及安葬亡妻,匆匆往学校跑,直到听到孩子的哭声,他心头才“一块石头落了地”。
白光
地震后的几天里,冯邦武带着冯雪梅、冯小雁,离开满是废墟的红旗村,随着受灾的人流走。
在河坝边的一个垭口,他们用芭蕉叶和木条搭建了一个窝棚,住了,。
5月16日晚,冯雪梅在废墟中找到几本语文课本,震前,她在上六年级,成绩还可以,很喜欢语文。回到窝棚后,“觉得没啥事做”,她翻开地震前学到的内容,轻声朗诵起来。
咔嚓咔嚓,帐篷外传来的快门声和白色的闪光,把冯雪梅吓了一跳,“小妹妹,不要怕,我是记者,你继续读书。”冯雪梅没见过照相机,不懂那一道白光是干啥的(那时候,她甚至连电风扇都没见过),只觉得很神奇,也不知道“记者叔叔”在干啥。
当时是本报记者鞠芝勤、冯超抵达灾区的第三天,“第一次听到有读书声,确实很震撼,很感动。”两人留下身上所有的钱,连夜赶回绵阳发稿。走到一半,两人发现后备厢有方便面、矿泉水、香蕉等,一拍脑袋,“钱有什么用,这些才最重要!”又驱车赶回,把这些物资尽数分发给灾民。
记者的重返,让大伙很激动,冯雪梅、冯小雁也惊呆了,她们身在山村,连香蕉都没有见过,这几天,都是靠烤土豆度日。鞠芝勤让她们“感觉特别亲切、安全”。临走前,鞠芝勤给两个小女孩留下一张名片:“以后你们遇到困难可以联系我。”
有人提议,按照当地的习俗,两个小丫头认鞠芝勤为义父。
来渝
一个多月后,冯雪梅给鞠芝勤打了一个电话:“鞠爸爸,我想读书!”
那时候,南坝镇还没恢复教学秩序,冯邦武想办法找了一个二手老人机,冯雪梅照着鞠芝勤名片上的号码拨打了过去。
在当时,要读书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来重庆,在重庆读书。
在回来的时候,鞠芝勤就一直在思考该如何帮助这对小小姐妹,并且有了初步预案。
他征询了姐妹俩及冯邦武的意见,一家三口都表示“愿意来重庆”。鞠芝勤让他们保持通讯畅通,“过几天来接你们”。
平武县位于成都以北300公里,很多地方不通高速,鞠芝勤和恒生手外科医院人员一行,开了医院,的一辆车赶到南坝镇,带着姐妹俩来到重庆。
冯雪梅还记得,自己到重庆的第一所学校是在九龙坡,读小学六年级,班主任对自己很照顾,经常问她听得懂不、听得进不。重庆的学校跟老家的小学比起来,“很大,同学很多,我有些害羞,自我介绍时很紧张”。
亲人
冯邦武在恒生手外科医院当保安,他话不多,工作也很踏实,曾连续三年获得先进工作者的称号,现在正在攒钱买房。
医院为冯雪梅、冯小雁提供了学费、生活补助,每天还可以到医院吃免费午饭。“承诺要照顾(姐妹花)到成人、成才,就一定做到底!”医院院长汤青说。
10年间,汤青和冯家三口更像是亲人。逢年过节,汤青都会把亲戚的小孩叫来,和姐妹俩一起吃饭,发个红包,“在心里,已把她们(姐妹花)当成了自己的娃娃”。
逢年过节,《重庆晨报》原总编辑张永才都会给姐妹花送上节日问候,并帮她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爱心人士将寿宴收到的钱捐给冯家,作为学费和生活补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爱心队伍中来,汇成了一股暖流。
本报记者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