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的中原“温度”——河南对口援助哈密市和兵团第十三师纪实
“要不是赵院长,我的腿可能要废了!”提起援疆医生赵明宇,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萨尔乔克乡苏吉西村的哈萨克族贫困牧民阿合买提·吾马尔每次都眼含热泪。
5年前,阿合买提·吾马尔因车祸受伤,一条腿因肌肉萎缩行动不便。经过来自河南援疆医生赵明宇下乡三次治疗后,如今,阿合买提·吾马尔近距离行走已经摆脱了拐杖。
像赵明宇一样,在相隔两千多公里的天山脚下,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的身影随处可见。而1552名倾情援疆人的背后,是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不是哪一朵花都能开在天山冰川上,雪莲做到了;不是哪一棵树都能长在戈壁滩上,胡杨做到了;不是哪一个人都能来援疆,我们做到了!”
在新疆哈密河南援疆职工食堂墙壁上,这三句话激励着一批批援疆干部。
2017年2月,223名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正式进疆对口支援哈密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与此同时,在充分发挥计划内援疆干部人才作用基础上,河南省紧贴哈密市和兵团第十三师实际需求,柔性选派教师、医生、技术专家等各类干部人才1329人,为受援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以医疗援疆为例,在河南“组团式”医疗援疆的推动下,“河南名医哈密行”“河南专家赴哈支医”等活动先后举行,共诊疗8万余人次,开展各类手术3500余台次,开展新业务新技术191项,下乡义诊80余场次……医疗援疆不仅为哈密的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还提升了当地整体的医疗技术水平。
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党委副书记、十三师副师长王成增说,目前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做到了3个全覆盖,即医疗机构“组团式”对口支援全覆盖,主要医疗机构,专科支援全覆盖,远程医学会诊系统全覆盖。
源源不断的豫字号“产业银行”
“以前刺绣自己用,现在干一样的活还能挣钱,每月增收2000元左右,我们希望这样的项目越多越好!”萨尔乔克乡苏吉东村村民古丽巴合·阿丽拉西说。
给古丽巴合·阿丽拉西带来希望的项目背后是河南产业援疆的一个缩影。
结合当地民族刺绣传统工艺,河南省投入3000万元,建设巴里坤县民族服装产业项目,引导安阳安绣等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式生产,带动2000余名少数民族群众在家就业;为了发挥新疆旅游资源优势,河南省安排援疆资金1.38亿元,先后举办“豫见新疆”2017首届新疆风情美食节、“2017年哈密文化旅游进中原”等活动……
如何让援疆成果植根生长?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哈密市委副书记李湘豫说,在通过“传帮带”加快当地干部人才的能力建设、打造一支永不走的队伍的同时,坚持“输血”“造血”结合,把产业援疆放在重要位置。
目前,装备制造、资源加工、纺织服装等产业,正源源不断地从河南“嫁接”至哈密,成为一个个助利当前福泽长远的“产业银行”。
跨越两千多公里的豫疆情谊
1月的哈密,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然而,一场特殊的捐赠活动却如一股热流温暖着现场少数民族环卫工人的心。
“太好了。感谢河南的亲戚们!”哈萨克族环卫工卡那提·扎力坎操着并不流利的汉语,一字一顿地说。
1月10日下午,由河南捐赠的100辆保洁车配备给了像那提·扎力坎这样的一线环卫工人。
受益的不仅仅只有环卫工人,为服务好哈密市和兵团第十三师脱贫攻坚,河南省在援疆省市中率先研究制定了对口援疆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实施产业、就业、人才、教育、健康、民生改善、文化、旅游、党建等援疆扶贫9项行动。
据了解,2017年河南省援疆项目涉及脱贫攻坚44个,使用援疆资金4.75亿元,占年度计划使用援疆资金的95.2%,,支持了哈密市困难家庭安居工程、巴里坤县贫困农牧民就业基地建设、农村双语幼儿园建设等项目。支持当地贫困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就业增收。
目前,哈密市4820户1608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全市自治区级和,贫困县,已经分别通过自治区和国家专项评估检查顺利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