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中国克隆猴领先全球背后:同行成果是垫脚石

时间:2018-01-29 15:44:28    来源:澎湃新闻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中国克隆猴,全球背后:同行成果是垫脚石,美国已偃旗息鼓

  澎湃新闻记者 贺梨萍 实习生 杨雪萍

  1997年2月,英国Roslin研究所伊恩 维尔穆特(Ian Wilmut)教授率领的团队在,学术期刊《自然》(Science)公布了“多莉”羊的诞生。这只实际上出生于1996年5月的首例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自此成为动物界的“明星”,也彻底颠覆了人类对生殖发育经典理论的认识。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两只体细胞克隆猴。中科院神经所供图。

  “多莉”诞生22年之后,和人类最为接近的灵长类动物食蟹猴的克隆体诞生。这一次,突破性成果发生地是中国。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蒲慕明领导的研究团队为,诞生的这两只克隆猴取名为“中中”和“华华”。

  该项成果历时5年,相关论文则于1月25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被《细胞》(Cell)杂志。罕见的是,论文从投稿到接收甚至历时不到一个月。这或许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蒲慕明等人希望在世界范围内占据“克隆猴”优势的急切,“中国只比国外,一年”,蒲慕明如此提及。

  中国科学院院士季维智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同样表示,“克隆猴的出现确实只是一个时间题。”

  季维智是灵长类动物研究领域的权威,现任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院院长。上世纪90年代末,季维智在全球最,的非人灵长类研究机构——美国俄勒冈国家灵长类研究,做访问学者。

  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克隆猴”能够轻易完成,而是二十余年时间里久未出现进展的克隆技术在2014年终于有所突破,科学家对“克隆”的干预逐渐找到方向,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克隆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首创“克隆猴”之际,外界会联想到该领域曾经的领跑者美国——为何美国没能成功?答案是,2000年之后,美国科学界对克隆猴由“雄心勃勃”转为近乎 “偃旗息鼓”。分水岭之一是美国匹兹堡大学Gerald Schatten教授彼时的结论:基于“多莉”的克隆技术实现克隆猴是“行不通的”。Schatten此前经过6年尝试,其团队使用了724个猴卵,只培育出33个胚胎,最终无一成活。

  美国“克隆猴”逐渐偃旗息鼓,并将研究的,转向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但大洋彼岸的中国科学家却没有停下脚步。“一个是实验经费的问题,另一个是集中精力的问题,所以由中国创造了目前这个结果是很自然的。”季维智表示。

  “克隆猴”技术难点

  “多莉”诞生至今已有超过20种哺乳动物实现克隆,其技术均为体细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简称“SCNT”)。该技术原理并不复杂,研究人员将一种体细胞培养后注入去除遗传物质的卵子,通过人工方法激活后再移植到代孕母体发育成个体。

  而克隆的核心在于,如何让已经高度分化的体细胞重新变回分化前的状态,这种类似“时光逆转”的反自然过程被称为“重编程”。季维智提到,“克隆难点就在于体细胞,科学家要解决的一个基本的科学问题就是,如何把高度分化的细胞变成多能性,具备像精子一样的功能。”

  长期从事克隆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员、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克隆犬“龙龙”的培育者赖良学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重编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把细胞核放进一个卵子,这个卵子的环境是我们控制不了的。这就像我们把一个石头扔到一个大海里面,这个石头具体到了哪儿,将来流向哪里,我们是控制不了的,你也很难对它进行有效干预。”

  根据孙强的介绍,克隆猴主要有三个难点。首先是细胞核不易识别,“去核”难度大。其次,克隆过程中,体细胞的细胞核进入卵细胞时,需先“唤醒”卵细胞,然后才启动一系列发育“程序”,但卵细胞容易提前激活。,,体细胞克隆胚胎的发育效率低,绝大多数克隆胚胎都难以正常发育,往往胎死腹中。

  在孙强团队的研究中,团队最终利用猴胎儿成纤维细胞进行核移植。最终将79枚克隆胚胎(处于二细胞期至囊胚期)移植入21只代孕母猴中,最终4只代孕成功的母猴有两只流产,剩下两只正常怀孕超过140天,然后通过剖腹产手段获得两只存活的猴,即“中中”和“华华”

  “中中”和“华华”诞生的垫脚石

  体细胞重编程的难以控制,使得动物克隆效率极为低下,长期停留在1%以下的水平。

  对于此次克隆猴的成功,未曾走出,留学、自称“土鳖一代”的孙强率领的团队毫无疑问是功臣,其中诸多媒体争相报道的即是论文第一作者刘真博士耗时3年训练的快速“去核”、“注核”的本事。

  蒲慕明提到刘真时表示,“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流程非常关键,操作越快,卵细胞受损就会越小,刘博士在这方面做的很出色。刘真可能在10秒之内对卵母细胞进行细胞去核操作,在15秒之内将体细胞注入到卵母细胞当中。”在蒲慕明和孙强的眼里,就细胞“去核”、“注核”技术,刘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

  对于孙强团队的成功,季维智表示,“显微操作的时候技术熟练是条件之一,另一个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找到了体细胞去甲基化、乙酰化的合适配方。”谈及体细胞的去甲基化、乙酰化,绕不开孙强团队成功的垫脚石。

  体细胞甲基化、乙酰化实际上都是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的表观遗传修饰障碍。无论DNA、RNA还是蛋白质,其表面均有例如甲基、乙酰基等的额外基团,这些基团就被称为“修饰”,它们受细胞状态影响,也能反过来影响细胞状态。

  克服表观遗传修饰障碍的转机出现在2014年。华裔科学家、美国哈佛医学院教授张毅实验室的研究发现,在体细胞核移植实验中,组蛋白H3K9me3的修饰所介导的转录沉默是阻挡细胞重编程进行的“屏障”,加入去甲基化酶Kdm4d就可以使得重编程效率大大增加。

  随后的2016年,上海同济大学的高绍荣团队也发现,联合使用去甲基化酶Kdm4b和Kdm5b能极大提高小鼠克隆胚胎的囊胚率及出生率。而早在2006年,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的Wakayama团队则发现TSA能提高小鼠克隆效率,TSA就是一种乙酰化酶抑制剂。

  赖良学表示,“在张毅的这项研究之前,各个实验室也都在想办法进行干预,但大都没找到关键点。”而季维智上述提到的“合适配方”指的则是,孙强团队此番在体细胞核移植体系中找到了TSA和Kdm4d的理想浓度组合。

  由此看来,“中中”和“华华”的诞生实际上并不是单个实验室的成果,更像是克隆领域近几年发展的一项集成。高绍荣在点评该成果时也表示,“离不开科学家们长期以来对克隆胚胎重编程机制的研究”。也正是基于科学家近年来的突破性进展,季维智才认为,“克隆猴确实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2000年后美国基本“偃旗息鼓”

  中国此番获得全球首例克隆猴,被称为“弯道超车”。

  曾经克隆猴领域的领跑者当属美国。曾被科学界认为最可能第一个克隆出猴子的即是美国俄勒冈灵长类研究,的,科学家美籍哈萨克斯坦科学家沙乌科莱特 米塔利波夫(Shoukhrat Mitalipov)。

  早在2007年,米塔利波夫团队在《自然》发表成果:利用细胞核转移技术,成功用猴子皮肤细胞克隆出胚胎,并提取出两个干细胞系。这是人类,以体细胞克隆的方式获得灵长类胚胎。

  2010年,米塔利波夫率领团队更是成功移植了克隆猴胚胎,但胚胎发育至81天,以流产告终。这也是在孙强团队完成克隆之前,全球离实现克隆猴距离最近的一项研究。

  而在米塔利波夫之前,美国的科学家在2000年时曾宣布用胚胎分裂的方式对猴进行克隆。研究人员把107个猴胚胎分裂成368个胚胎,结果有4个发育成熟但胎死腹中,只有一只在胚胎分裂157天之后幸运地降生。这只也就是曾经一度被称为,成功克隆获得的灵长类动物“Tetra”。

  但实际上,胚胎分裂方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的体细胞克隆,因此也未引起过多关注。

  然而,除了米塔利波夫团队,美国在克隆研究的,期之后又如何看待这项研究?季维智和赖良学都提及,“近十几年来,美国已鲜有实验室研究克隆候。”

  赖良学提及,Schatten在2000年左右提出的基于“多莉”的克隆技术实现克隆猴是“行不通的”,这无疑是给美国克隆研究“泼了冷水”。

  “Schatten当时用体细胞克隆,他认为胚胎发育超越不了八细胞期(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一个阶段)。”季维智也同样表示,“实际上,我们在2007年就把这个观点否定掉了,我们当时就发现是可以达到囊胚阶段的。并且还证明了,跟正常的胚胎相比,克隆胚胎在八细胞期和二细胞期的时候确实是有很高的DNA甲基化水平。”该项研究由季维智和中科院动物所周琪团队合作完成,也是,证明了克隆胚胎的甲基化水平异常。

  针对克隆猴近十几年来在美国遇冷的现象,赖良学认为,“猴子毕竟是灵长类动物,成本很高,不像其它实验一样,各种方法、技术都去试。如果一段时间试不出来,经费又用完了,很多实验室可能也就停掉了克隆实验。”

  不过,在季维智看来,经费、甚至猴子资源都不是美国近十几年来在克隆猴方面遇冷的根本原因。“这些有一定影响,但关键是美国的兴奋点没有放在克隆上面了,而是转向了基因编辑等其他领域。”

  此番克隆猴的出现,会在全球范围内再次刮起一场克隆,吗?答案拭目以待。不过,蒲慕明在成果发布之际曾提到,“基因编辑在胚胎克隆上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比如脱靶等。但在体细胞克隆上进行基因编辑时,这些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


注: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