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修菜鸟到技术大拿
工匠大赛冠军才26岁!
26岁,大学毕业仅4年,在很多人还被称为职场小鲜肉的时候,扎根建筑一线的靳骏鑫却是一身油污,面目黧黑,但这份辛苦也让他从40万工人中脱颖而出,拿到了北京市第一届建筑业工匠技能大赛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组冠军,还摘得“北京市工匠”及“住总工匠”双料桂冠。
能挣出这么一份闪亮的成绩单,靳骏鑫没有秘诀,唯一强调的就是:坚持。
10米高的龙吊车上打黄油,
敢去干吗?能坚持干吗?
就在5年前的这个月份,职场新人靳骏鑫遭遇了就业的第一道坎:师傅带着他们第一次正式上工地。之前虽然已经入职,但都是在基地跟着师傅看图纸,除了觉得开了眼,没有感受到跟上学时有太大不同,甚至因为每个月自己能挣到工资而更加轻松。
“到了工地,才知道啥叫艰苦。”靳骏鑫第一次下工地正是2012年初冬,工地上已开始上冻。他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给机器打黄油。10米高的龙门吊,赶上大风天,即便是不停地摁动黄油枪,手脚也很快就被冻僵了,更别提高空作业时心理的恐惧;到隧道里面给盾构机等设备打黄油,潮湿阴冷,衣裳很快就湿透了,冷冰冰地贴在后背。蓝色的操作服,早晨还是崭新的,干一趟活下来就全是油污。这种保养工作还不能持续,只能趁着工人工歇时做,所以靳骏鑫们的衣裳总是湿了干,干了湿,错过饭点更是常事。
“工作环境恶劣不说,这活也太低端了。”靳骏鑫清楚地记得当时心里的感受,正是因为这种“憋屈”,和他一起入职的另外一名大学生很快就辞了职。靳骏鑫也有些踌躇,不少朋友都规劝他:再换份工作呗,你也是从小没吃过苦头的北京孩子,何必受这份罪。
“能坚持留下来,能有今天的成绩,得感谢我的师傅。”靳骏鑫对师傅郑瑞兵充满感激,在他最迷茫的时候,也是北京孩子、当年也只有28岁的师傅曾劝慰他:想成为某个技术领域的大拿,必须得放下大学生的身段儿,执着坚持,还得勤动手脑,相信没有干不成的事儿!
黄油一打就是半年,如今回头看那段时间的磨炼,靳骏鑫觉得没有什么苦是白吃的,而且这种吃苦不仅仅是磨炼意志、培养责任心,也是提高技术水平必须经过的步骤,“所有要求打黄油的点都是可能的故障点,日常把黄油打好了,故障就会少,即便出了故障,你对这些熟了,要找故障点在哪里也容易。”
台下两年功,故障后排查从七十多个点到五个点之内搞定
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坚持下来,是靳骏鑫工作中克服的第一个困难,但就如同师傅郑瑞兵所说,要想干成事,还必须勤动手脑,必须能够完成所在岗位最主要的职能:设备的日常养护、安装、调试、维修。这也是靳骏鑫刚开始工作时遇到的最大困难。
靳骏鑫所在的单位是北京住总轨道交通市政工程总承包部,公司的主业就是地铁、市政、水务、高速等建设施工。而他的工作就是对七十多米长、六米多高、六米多宽的盾构机进行拆装、电路接通、运转调试及维护保障。刚接触这份工作的时候,靳骏鑫真心觉得没地“下嘴”,“上学的时候,别说安装维修,这么大的设备也没见过。”
大学生靳骏鑫在实战中领悟了,“光有理论,不能动手就啥用没有。”从小就喜欢拆分、组装玩具的靳骏鑫拿出了小时候玩玩具的劲头,下定决心把眼前这个盾构机“拆分入肚”。别人的手机里都是照片、游戏,他的手机里是师傅给的上千张设备图纸;别人工休的时候聊天刷屏,他在默默地背图纸,比对零件位置;晚上下班后,别人在安排夜生活,他在回忆师傅白天调试机器时跟他强调的重点内容,并且一一记录下来,做到当天的内容当天消化吸收。靳骏鑫牢牢记着师傅跟他强调的“勤动手脑”,这样坚持了半年多,他终于熟悉了日常工作中所用的日立盾构机的部件,基本能对盾构机和其他部件的故障进行分析、处理了,“感觉没有刚上工地时候那样窘迫了。”
这个时候,靳骏鑫开始尝试独立盯班。几乎是必然的,挫折在前面等着他。靳骏鑫清楚地记得那是一次独立夜班,盾构机所有部件都停止运转。靳骏鑫在盾构机上爬上爬下折腾了将近两个小时,“检查了七十多个可能出问题的部位,想了好多办法,还是没找到故障点。”沮丧的靳骏鑫只好给师傅打电话求援。郑瑞兵赶到后,只用了十来分钟就解决了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主机板的一个PLC模块松动了,主机检测不到它就宕机了,把它推上去就搞定了。”虽然周边的领导、工人谁都没有埋怨他,但靳骏鑫感到了深深的愧意:因为自己技术不过硬,团队白白耽误了工时。
本来就很勤奋的靳骏鑫更加发狠学习,通过一次次地调试、维修,他的实战能力也在突飞猛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技术水平,从故障后要排查七十多个点到基本五个点之内就能发现故障,完成了从“技术小白”到“技术大拿”的转变。
进了领导班子,
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这就是职业顶点?
不,还要接触更多机器
靳骏鑫工作之后,公司所用的设备也开始更新换代,盾构机扩展到4种:日立盾构机、小松盾构机、德国海瑞克盾构机、中铁装备盾构机。“亚洲人和欧洲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建造的机械设备也有很大区别。”靳骏鑫在研究新款机器时遇到了不少挑战,海瑞克盾构机的说明书,凡是涉及核心技术内容的均为德文,无形中给操控者带来很大技术难题,而聘请外国专家调试或修理盾构机需要花费大量费用。
靳骏鑫憋着一口气,“就不信拿不下它。”他白天穿梭于盾构机的各个部位,晚上对着图纸,一边画图,一边将相关参数一一核对,凭着这股劲头,很快掌握了海瑞克盾构机的技术原理和工作状态。
“我们培养的自有人员能顺利使用并能做到自主维修,对公司的贡献特别大。” 轨道市政总承包部盾构设备分公司党支部书记王宇告诉记者,有了好的技术保障,不仅团队的掘进速度加快,节约工时、降低成本、增加产值,而且修旧利废上也能做得更好,以前必须进口的部件可以用国产件替代,不仅能降低成本,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技术创新,从而实现精益建设的目标。
2016年11月,靳骏鑫在闯过了集团选拔赛后,进入北京市建筑业工匠技能大赛,并在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工种决赛中力拔头筹;同月,他又摘得“北京市工匠”及“住总工匠”双料桂冠,在所有的冠军中,他是学历最高、从业时间最短的一位。今年年初,轨道市政总承包部不仅让靳骏鑫进入盾构分公司领导班子,还为他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有能力的年轻人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和上升通道,我们也希望能涌现出更多的好苗子,有更多的大学生、工人成为我们一线的‘大工匠’。”北京住总集团总经理助理、轨道市政总承包部经理蔡永立的笑容里有自豪也饱含了期待。
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这是很多工作几十年的职场人都无法达到的职业巅峰,这就够了吗?靳骏鑫的答案是“不”,他的追求不在这里。荣誉加身之后,靳骏鑫却仍然不忘初心,他说:“我还想有机会能接触更多类型的机器。”靳骏鑫告诉记者,公司已经拿下了银川的东热西送穿黄河隧道工程,要在黄河下进行隧道建设,那个工程中会用到泥水平衡盾构机,这也是北京市属企业中直径最大的泥水平衡盾构项目(直径9.06米),跟北京这边使用的土压平衡盾构机不同。谈起那个新装备,靳骏鑫的口气里有一种小孩子发现新玩具的兴奋:“泥水盾构机比土压盾构机大两倍多,我以前没接触过,我挺想到那边去,看看那个机器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本报记者 周明杰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