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林生,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约稿人:翟千丽
国务院批转的《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提出,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出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制定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系列配套文件;制定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方案;出台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等。国务院国资委发布《2015年度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计划》提出四大方面25项措施指导推动地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的出台,推动国企改革进入制度制定的阶段,也引发了关于国企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重要问题的思考。
国有经济的定位与地方国企改革方向
我国国有经济的功能被定位为弥补市场缺陷、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和发挥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这种功能定位所决定的“公共政策性使命”与国有企业在实际运作中所面临的“盈利性使命”或“市场化转型使命”形成冲突。弥补市场缺陷、服务公共目标,很难兼顾盈利或利润,化。而牺牲盈利,则很难保证国企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难以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追求盈利,又会有损害市场公平和效率之嫌。
进一步明确对国有企业的分类,具体明确不同类别的国有企业的使命定位,应该成为本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要素。这次混改试点,要求员工持股的国企必须处于完全竞争性领域,既有避免垄断国企可能带来的利益输送,以及可能造成的国资流失因素,也应该理解为调整国企战略布局,对,和地方国企分别应该承担的国有经济的不同功能进行分类定位的意味。除央企外,今后地方国企应该按照完全竞争性领域的企业类别,以混改为主要线索,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增强企业的活力。
混改、股改与健全法人治理
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造(混改),重启员工持股计划(股改)意在改善国企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当前的问题在于,混改是否同时在切实地做着有利于提升企业质量的事情?是否切实在关注和改善国企的产权制度和管理机制?如果一味追求整体上市、并购重组、分拆上市等市场融资手段减少负债、做大规模,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不能改善国企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提升经营效益,那么这种混改、重组的融资手法可能就会蜕变为圈钱的把戏,,受伤的仍然是实体经济。国企改革成败与否,国企能否更有效率,直接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吴敬琏教授表示,要通过混合所有制推动国企改革,必须重树民营企业家信心。
推进混改、股改,要在根本上解决国企的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问题,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经营效益。对于民企的进入,管理层应该真正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推进混改、股改,不应该以利用、限制手段对待合作股东和持股员工。
国资管理资本化与完善国资管理体制
目前,以管资本为主线,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主要形式是资产证券化、引入民间资本和员工持股。但是,这些举措并不能直接替代或解决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其实,无论是公共政策性、特定功能性、垄断型的国企,还是一般商业性、竞争性国企,由于体制内部较强的计划性、行政性色彩,以及一些不可克服的体制性矛盾,都存在一个市场化“转型”的任务,不同的只是各种类型的国企将依据何种顺序和逻辑进行“转型”的问题,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核心,是要解决行政化的监管体制与企业市场化运作的关系问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解决国资管理资本化与完善国资管理体制的博弈问题,首先要通过股权结构的开放和流动即混改、股改,进一步减弱国有企业“所有者虚置”问题的负面影响。在市场竞争对所有者作用要求日益提高的形势下,增强国企所有者的综合素质、盈利动机和责任心,逐步减弱“内部人控制”问题,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第二,要进一步缩短国有经济战线、调整结构,国有经济要通过混改、股改在无确定竞争优势的领域退出或部分退出,而不仅仅是只有劣势企业退出。如果害怕资产流失而因噎废食,必然会错失企业改革的良机,因为企业在走下坡路时才考虑退出,其话语权是式微的。第三,要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构建规模合理的企业体系及分工协作体系,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组成的企业治理结构,让国资委真正成为管资本、管方向的潇洒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