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拯救制造业?这是2014年在谈及中国经济下滑以及经济结构调整时,一个被经常提起的问题。
对制造业的担心是有必要的,因为这不仅关乎就业、收入,更关乎如何避免经济转型过于剧烈震荡以及众多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行业的稳定。但是,同样的问题,在不同是时期和经济背景之下,显然会有不同的答案,有时甚至会出现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成立的情况。
如果把“拯救制造业”放在一个长的经济周期来看,这些逆周期操作的效果根本谈不上“拯救”,至多是让制造业在其对应的发展阶段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增长水平。
因此,我们不禁要提出这样的疑问,制造业真的需要拯救吗?中国现在的制造业真的岌岌可危了吗?如果不“施救”,制造业的下滑真的会拖垮中国经济吗?
上述三个疑问,要回答后面两个问题,需要对制造业的整体做一个基本判断,而回答第一个问题则需要从根本上明确这样一个前提—宏观调控政策真的可以挽救某个行业吗?
虽然以重工业为代表的制造业是中国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如果从全世界经历过工业化国家的趋势来看,明显存在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随着人均GDP上升,制造业比重先升后降,传统的工业大国如美国、日本、德国都已经完成了这样一轮波动。在经历了一波重工业化发展之后,中国也进入了一个类似的调整周期。2014年中国服务业在GDP中占比,超过制造业,这可以被看成是中国经济转换增长引擎的标志。
近些年重工业带来的后遗症也开始集中显现出来,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产能过剩,以及产业结构转型所导致的曾经辉煌一时的重工业城市的衰落接踵而来。如果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因是经济下行压力,那么已经频现的现实矛盾则说明现在是制造业调整的必然时刻。
因此,制造业特别是重工业占经济比重已经处于下降阶段,而且中国经济的整体环境也不允许再继续将传统的制造业作为单一的经济引擎,这样一个对制造业的整体判断已经是十分清晰的了,当前制造业必须要顺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节奏。
再从宏观调整来看,宏观政策确实有逆周期之意,但这种逆周期操作的出发点并不是单纯针对某一行业,而是从保证整体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角度进行设定。而且从效果来说,逆周期政策并不会给某一行业带来逆转。以房地产调控为例,宏观政策与实际调控效果就曾多次出现相反的情况,最明显的就是房价,2010年以后出台的一系列抑制房价的调控政策并没有改变房价一路上涨的趋势,房价真正的节点则是在中国政府明确传递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资金真正从房地产行业撤离之后。
市场和产业已经对“拯救”政策产生了依赖,每次大呼“救命”无外乎是要两样东西:钱和政策。结果也是早就预料的,得到了钱和政策,并不是真的去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仍旧为了短期效益扩大产能或者转手资金套利。这些沉疴不去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地方政府不敢真的给那些产业和企业“断奶”,或者说保护制造业成了变相地向,要钱要政策的借口。
1月23日,汇丰与英国研究公司Markit Group Ltd.公布的调查显示,中国制造业活动连续第二个月收缩。此时,放松货币成了市场的一致呼声。如果已经对制造业在中国整体经济中定位有了准确了解,那么就应该清楚地看到,为了某一数据的波动而改变既定的宏观政策,这种情况发生可能性越来越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