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石英财经网站2月16日报道,当抵达现场的医护人员打电话给美国利哈伊瓦利医院黑泽尔顿分院的医生杰拉尔德·科尔曼时,他们被告知应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科尔曼宣称,当时之所以作此判断是因为他的临床思维十分简单:身体须是温热的才会死亡。
报道称,医护人员给史密斯做了15个小时的心肺复苏,向其体内注入了温热的氧合血。两周后,史密斯从昏迷中苏醒了过来。他康复出院之时距离被发现“死亡”仅过了不到六周时间。
像这样体温过低、所有生命体征均消失,之后又活过来的事情并非首例。肌体温度降低意味着身体细胞代谢率减缓,细胞需要的能量减少,并可在通常而言维系生命所必须的呼吸和血流均停止的情况下存活。
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学教授H·克雷格·赫勒说:“低体温抑制了新陈代谢。如果体温迅速降低且幅度明显,大脑便不会遭受不可逆转的损伤。但如果降温幅度不够大,且降温过程太过缓慢,脑损伤就无法逆转了。”
受到这些意外降温事件以及看似神奇的幸存故事的启发,医生们开始接纳体温降低或对挽救生命有益这个观念。
目前,医学界会采取将体温稍作降低(只降低几度,远远小于一些意外降温事件中肌体降温的幅度),来治疗早产儿或脑损伤患者。
医生以猪为对象进行了动物测试。猪的体温被降到了10摄氏度并得以存活。在完成动物试验后,研究人员目前已开始进行人类低温治疗试验。
该项试验2014年启动,目前正在匹兹堡大学医疗,进行。试验主要针对遭受了严重创伤的病人,比如枪伤病人。
医生将病人体温降低,以暂停病人的死亡过程,为治疗创伤赢取更多时间。为了让冷却过程尽可能的迅速,医生会将病人的血液抽出并置换成冷盐水。
未来数年,降低体温的方法可能在医疗界愈发常见。不过,在今后几十年,科学家有更加雄心勃勃的目标:采用长期的低体温管理,即蛰居,让人进入冬眠状态。
冬眠本质上就是让哺乳动物(其中很多动物的体温与人接近)大幅降低体温而活下来。人类冬眠引起了欧洲航天局的兴趣,该机构长期以来希望让航天员进入冬眠状态进行长时间太空旅行。
欧洲航天局先进概念小组的主管利奥波德·萨默勒对美国《华盛顿邮报》说:“我们看到科学已经发展到可将某些科学幻想变成科学现实的地步。”
欧洲航天局正在与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合作,研究让人进入冬眠状态的可能性。不过,科学家首先必须搞清楚冬眠背后的复杂机制。
美国阿拉斯加大学生物化学家凯利·德鲁对本网站说:“冬眠是一种非常复杂、高度一体化的生理反应,我们希望对人用药来模仿这种生理反应。我们距离了解这套完整的控制机制还差得很远。”
报道称,仅仅让人在低体温下存活就是一个复杂的任务,而让人长期处于冬眠状态要复杂得多。不过有兴趣和资金来支撑这项研究,这种听起来很夸张的希望也许有朝一日会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