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上海某公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的上市申请,用于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认知功能。该药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在中国大陆的上市为全球,上市,填补了这一领域17年无新药上市的空白。
和阿尔茨海默病的交手,是人类最无助最悲壮的经历之一。年初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剧中人物苏大强就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到了后期,他连自己的亲女儿都不认识,嚷着要为大学毕业多年的女儿买高中练习集,令人唏嘘。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个全球性疾病。令人类尴尬的是,发现这种病至今100多年,其致病机理仍不清楚。全球各大制药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相继投入数千亿美元研发新的治疗药物,320余个进入临床研究的药物已宣告失败。了解这些背景之后,就不难理解,我国这种新药上市,其意义有多重大。
“神药”来了,“苏大强”有救了,引起公众极大兴趣。消息出街之后,也引来质疑之声,例如药理不明确、试验数据存疑、试验周期过短、制药公司在历史上曾涉嫌夸大宣传等等。科学研究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公众质疑也是一个求证过程,并不违和。但是,质疑也不能先入为主、绕过应用检验而直接斥伪,我们要给新药时间。当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之时,若因为有人质疑而遭封杀,恐怕就没有今天的抗疟疾神药了。
不论这种药对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是否真的有效,或者效果有多好,在我看来,这种勇于攻克人类疾病的精神和行为都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是造福人类,每一种新药的问世,都为患者减轻了痛苦、增进了福利。另一方面,拥有知识产权的新药也为研发者带来丰厚回报,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哪怕过程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甚至最终失败,社会也当多些鼓励、少泼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