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多家企业倒闭、淘汰,开启招标投放之后,观察者眼中的共享单车“下半场”,似乎并没有朝着众所期待的方向发展。据《21世纪经济报道》,针对新一轮招标投放后的共享单车堆放乱象回潮,广州交通运输局日前已约谈摩拜单车、哈啰出行和青桔单车的相关负责人,并向其发出书面整改通知,要求相关企业限期整改,在完成整改前暂停新增投放共享单车。
一直以来,乱停乱放是困扰共享单车发展,使其“共享”积极成效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以致出现很多城市区域禁入共享单车的现象。一方面,这与早期监管部门对这一新生事物对城市秩序的潜在影响预估不充分、反应迟缓有关;另一方面,更直接源自行业风行之初,企业错误地移植了互联网经济的“流量思维”,过度重视“跑马圈地”抢夺用户。经历了近两年时间的行业洗牌,包括广州在内的部分城市开始对共享单车投放实施招标管理,这是监管层面的理念进步。然而,约谈同时又表明,虽然招标投放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市场无序竞争所导致的天量投放及其引发的诸多问题,然而要使这一创新业态真正融入城市公共秩序,倒逼企业摒弃“流量思维”只是在解决问题上迈出了第一步。
报道显示,此次约谈主要是因为“相关企业履约不到位、现场管理效果差”,具体表现在:三家企业均未按协议书明确的千分之五的人车比例配足现场运维管理人员;未建立和落实区域车辆总量平衡和调度管理机制、网格化管理制度;未按照协议书规定加强巡查,未及时清理、规整乱停放车辆,等等。如果说早期无序竞争的天量投放,导致企业运维无法及时跟上或者无力面对如此庞大的运维任务,那么在招标投放客观上限制了无序竞争之后,对共享单车的现场管理依然无法跟上的话,只能说明,或是企业依然对此重视不够,或是至今尚未找到有效办法。固然,拥有可观的用户群并保持高使用率,对共享单车企业至关重要。但长远来看,要实现共享单车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有效管理融入城市公共秩序才是关键。
创立之初,共享单车作为一项创新业态,被赋予了“互联网+”“绿色低碳出行”“打通城市出行‘,一公里’”等各种光环和期待。然而,作为一项城市交通方面的准公共服务,共享单车的创新优势不是只停留在理念上,关键是落实到实际运营中,平衡好服务的供给与效率、城市公共秩序等各方面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只靠理念创新,还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技术上,假如后来者像当年的“小黄车”那样,无法解决最起码的智能车锁问题,那么就会导致各种盗用问题,这对企业生存原本就是不利的。在共享单车之前,杭州等地已经出现政府运营的城市公共单车模式,只是在使用的便利程度和效率上有所欠缺;而共享单车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但却在管理上没有形成借、还与停放的闭环。即便今天的运营企业认识到运维的重要性,如果不能实现管理创新,恐怕依然要面临巨大的运维成本投入,也只能边走边看。
来到“下半场”,却依然面临老问题,约谈再次提醒共享单车企业,“量”的竞争早就不重要了,让这些单车真正融入城市公共秩序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