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新闻不但学会了一个词——明星小药,也再度领略了微商利用制度漏洞倒卖这类药品的疯狂。据相关报道,所谓的“明星小药”,指的是一些包装简单、疗效好且价格低廉的医疗机构内制剂,因为在患者中有口皆碑而成了“明星”。而一些微商正是看中这类药品的口碑,以及对内不对外的流通特点,使用亲戚朋友乃至从他人手中购买的就诊卡,大量购买囤积这类药品,而后通过网络以高出原价数倍的价格出售,牟取不法利益。日前,北京市多部门联合执法,共捣毁非法销售“明星小药”窝点12个,查获涉及当地20家医院的近100种、3600余盒医疗制剂,刑事拘留16人。
事件并不复杂,却折射出很多方面的问题。最直接的是,微商网络售药不但扰乱了流通秩序,更蕴含了不可估量的潜在风险。在我国,药品的销售流通具有一系列严格的制度约束,其主要目的在于,限度地保证药品安全,让购买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从新闻中不难看到,微商获得“明星小药”的渠道主要是用他人就诊卡从医院获得,这与一些不法分子生产假药看起来有着根本不同。问题在于,这种对于药的品质保证,是基于微商个人良知,而非正常流通制度下的严格监管,是存在漏洞和盲区的。倘若有人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后果同样难以估量。更重要的是,即便是“明星药”,但透过报道中医生的介绍,其绝大多数都是处方药,用量用法也需要严格遵照医嘱,那些图方便宁愿出高价购买者,要充分意识到其中的用药风险。
进一步,事情暴露了医院就诊管理方面的一些漏洞。之前,有报道曾关注过微商利用一些人用医保卡套现的占便宜心理,收购倒卖一些治疗慢性病的药物,这警示了医保制度存在尚待完善之处。与持医保卡可以到定点药店购药套现不完全相同的是,“明星小药”作为内部制剂,往往是需要到医院就诊,通过医生处方才能购买的,那么倒卖者是如何在本应实名制就医的情况下利用他人就诊卡购药,或者持卡当事人如果没有生病,又如何能开到处方、购买这些药的?对这些疑问,既有必要追问,更有必要追根溯源,查找漏洞,及时完善。针对医保卡套现现象,现在越来越多保险公司已探索利用大数据的方式,抽验病人的用药记录。有鉴于此,研发使用这些内部制剂的医院,也应该加大对就诊人反复购买这些药物的核查力度,尽量不给倒卖者可乘之机。
再进一步,还应该看到人们不惜高价获取这些“明星小药”背后的供求关系。正如报道所提到,“明星小药”大多来源于大城市高水平医院,而对于很多外地需求者来说,之所以会选择微商无非是存在巨大的异地就医不便和购药成本。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必须是市场上没有供应的品种,且须经监管部门批准,凭医师处方在本医疗机构使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经过批准后才可能在指定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一方面是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严格限制范围的使用,“明星小药”高价背后的稀缺现象,本质上是如何能让这些医院内部研制成果惠及更多患者的问题。
概言之,微商倒卖“明星小药”之所以存在,既是药品流通进入互联网时代因为新情况新变化产生的一个监管问题,也是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催生了所谓的“商机”。对此,既要加大监管力度,也要探索这类药品供给新机制。唯有多管齐下,才能更大限度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