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诸多台词错误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如“恃宠不骄”“手上的掌上明珠”“年纪不惑的举子”“日子过得不知轻重的”“独个儿一个人”等语病,在网络上遭遇了群嘲。
不过,事实上该剧并不能简单地评价为“粗制滥造”,剧中服装、布景颇为考究,世界观有意参考了北宋的时代背景,剧情推展能看出对《红楼梦》的借鉴,台词也能看出是刻意参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其中有些语病也可能是对一些古语表达不熟悉所致。平心而论,这部电视剧对传统文化的整体态度是有意贴近的,只是由于打磨不足、把关不严,闹出了一些笑话。
对传统文化保持敬意当然是好事,在细节上不断考究也是提高影视剧制作品质的应有路径。不过,原汁原味地复原是不可能的,也没有意义。比如《史记》《汉书》的语言基本是当时的口语,但是拍秦汉剧肯定不能原样复制,否则恐怕很少有人听得懂,更不会有人愿意观看。至于装扮等也无必要一味追求古色古香,比如清代的发辫和今天清宫剧差别较大,实在不合现代审美。
古装剧制作,保持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营造一种古典的氛围足矣,没必要原貌构建每一点细节。所以,与其刻意追求古意,导致错误频出,倒不如大大方方说话,别掺入那些过于前卫的词语就行了。
另一类更值得讨论的问题,则是影视剧的价值观。比如引发热议的《娘道》,剧中聚焦了女子的牺牲、奉献、苦难,并将之合理化甚至理想化,也不乏生男、生女之类的剧情线条。这种口味,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时代背景,还原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但无疑欠缺对现代价值观的考量,也难怪引发广泛争议,令不少网民表示“毁三观”。
古装剧是国产影视剧的重大门类,足见其受众之广。无论如何,故事情节发生在古代,受众在当代。古代无论如何美化,终究是古代,我们和古人终究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时空中。宫斗也好,男尊女卑观念也好,正室侧室之争也好,从根本上这些都是“前现代”的,置于现代语境下都不具备合法性,对其津津乐道,极易产生价值观上的不适感。包括《延禧攻略》《如懿传》等评价较高的古装剧,网络上也常见对其价值观的讨论。
对于影视剧,哪怕是古装剧,“现代”都应时刻在场。即对古代素材的摘取,视角的选择,理当体现一种现代关怀。对于古代那些已然发生的历史事实,实在不宜沉浸其中,变成缺乏超越眼光的赏玩。
别说古装剧,哪怕是古代小说,价值观滞后的评价都不高。《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也是因为其表现了“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深刻悲悯,而《野叟曝言》这种渲染“功名富贵”“子孙满堂”之类的小说,根本不堪与《红楼梦》相提并论,从知名度而言也可见一斑。
“现代”在场的意义,也意味着用现代眼光重新检视古代素材。比如文人风骨、壮士悲歌、爱情悲剧,这些穿越古今、国界的价值沉淀,也不妨多纳入创作视野。
当然,古装剧呈现什么样,也不完全是创作者自己的自由选择,还须迎合观众口味。不可否认的是,身处社会转型期的观众,其价值观前后不一、口味各有侧重也很正常。但舆论理当保持足够敏锐,在文艺批评的过程中,推着社会认知水位不断上行。
易之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