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北京,看到了城市之大,感受到她干燥的空气和拥挤的交通,但微薄的收入与她格格不入;慢慢地,开始体会到她的包容,看到机会和选择的权利,看到好的未来。”这是某网络论坛上一位“北漂”的心声。在几千条的讨论帖里,形形色色的“北漂”们讨论着“坚守还是离开”。
“为什么‘赖’在北京?”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20、30、40岁不同年龄段的“北漂”们,倾听他们讲述自己在北京的奋斗故事。
20:打拼未来,不想再回老家
来自甘肃的景荣,从河北一所师范院校本科毕业后,去了山东一家公司工作。后来,他发现自己并不适应企业的工作,便报考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在获得化学专业硕士学位后,景荣在北京郊县的一所,中学当老师。
“我就是冲着当老师来读研的。读研期间,也为当老师做了很多准备。我觉得从长远来看,教师这一行比较稳定,也能解决户口。”景荣告诉记者,读研时同寝室的室友,家都在外地,毕业时只有一人选择了离开北京。
“刚上大学时,我说的英语同学们都听不懂,因为我们当地中学老师教的英语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景荣表示,在老家考大学非常难,不想再回去了,我要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在景荣看来,除了在教育资源上具有优势,北京的工作机会也很多。“地方上求职面试走关系的现象感觉比北京多。在北京我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其他人公平竞争。”
30:对北京有爱有无奈
已过而立之年、喜添一女的东北汉子张扬,最近从某电视台跳槽到某网络视频公司任海外业务总监。张扬说,要趁自己还没老,给自己一个新起点。
来自辽宁沈阳农村,在大连读的本科,来京读研后留下,张扬走了一条典型的“北漂”路线。“爱她是因为她包罗万象,古色古香的胡同旁边可能就是高楼林立的商业街。这里集中了全国的资源,有很多好的就业机会,让我可以憧憬美好的未来。”张扬说。
“城市太大,人口太多,竞争激烈,加上亲朋好友不在身边,总感觉自己是个外人。”有时张扬也会感到无奈,北京的交通拥堵以及空气污染让人担忧,在这里的生活成本也很高。
“互联网公司的工作节奏很快,刚刚加入时,精力主要都放在了熟悉业务及组建团队上,忙的时候都会忘了吃饭,有时还会加班到凌晨。”张扬说,虽然每天的工作很累,但很充实,创业期的团队有一股冲劲。
40:别拿“穷”当借口 顺其自然等于放弃
1972年生人,43岁的广东人张程早已经不把“北漂”两个字挂在嘴边。“1994年毕业在深圳‘瞎混’,在小公司干财务,跟一帮朋友倒腾出口鞋帽,自学计算机。”6年的时光在张程眼里只是不大不小的三件事。
2000年,张程独自“北上”,成为“北漂”一员。“起初的几年和在深圳时相差无几,我在马甸租了一个地下室单间,靠着自学的计算机在中关村找了一份工作,工资1700元,我记得清清楚楚。”张程说,虽然生活的“穷相”和以前差不多,但凭自己的能力就能找到一席之地,恐怕只有在北京。
“在北京,你能把握中国和时代的脉搏在哪里,说白了,你可以不冒尖,可以随波逐流,但你要做的事要往时代潮流里靠。”张程总结起在北京打拼十几年的经验,“别因为一时的‘穷’放弃追求理想生活,顺其自然下去,这样倒不如在自己的老家活得安稳。”
2014年,张程从原来的公司跳槽出来,凭借着多年的人脉资源和对互联网发展的理解,张程召集团队开发在线高端旅游订制服务。“我的团队是一群有干劲儿的‘北漂',他们认定自己有资格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他们也选择北京,选择留下。”
“有人讨厌北京快速的生活节奏,但它可以让你快速学习、快速试错。在北京做设计,凭着你的年轻,你一年的工作量可能是小城市的几十倍。但和牛人在一起,看他们如何解决你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种工作经历,都是一笔财富。”张程说。
融资、上市,“北漂”“张总”已经在规划着自己下一个三年。他说,在北京,人才和产品在某种意义上有相似的地方,只要有价值,这里就有大把机会实现你的价值。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