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手一机”成为常态,各种学习类APP喷涌而出,问题也不期而至。不久前,作业帮、小猿搜题等几款学习类软件被曝出现涉黄问题,起因在于APP开通了“同学圈”等娱乐和社交功能,一些竞争对手和用户趁机发布不良内容。事发之后,涉事软件关闭了相关板块,但新近的媒体调查发现,很多软件依然有“变味”的嫌疑,尤其是那些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软件,大都设置了交友和游戏专区,在少部分软件上,涉黄内容卷土重来。
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强调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立足国情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计划虽然不涉及面向中小学生的初等教育,但对很多中小学家长和师生而言,学习软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多数学习APP以作业为纽带,老师一键布置作业、高效批改作业,随时查看学情分析,家长也可及时查看孩子的作业报告,获得个性化指导。因此,一些学习APP有效地串联起老师、学生和家长三方,促进师生、家校、亲子间的互动。但学习软件在中小学生这里遇到的一些困惑也清楚表明,在线教育的某些边界很容易混淆,应该加以厘清,并跟进监管。
很多人认为,平台是第一责任主体,该负起审查责任。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平台对于涉黄淫秽非法信息负有“停止传输,及时报告,保留证据”等义务。也就是说,平台对内容不负有直接责任,但平台需要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以制度和审核等方式对平台内容进行把控。这种观点有合理的成分,但同样需要看到,面对中小学生在线教育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市场。首先,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尚未发育成熟,自控能力有限,很容易为外界事物所诱惑,一些在线学习平台搭建娱乐功能,还美其名曰“会玩才会学”“激发学习兴趣”。其次,平台以流量为目的,如果没有监管政策当头,平台非但不能负起审查责任,反而有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某些乱象。
不同于高等教育在线上的“知识共享”,中小学在线教育的核心是“完成课业”。围绕这个目的,一个以学习为单一功能的简洁界面,和一个混搭娱乐和学习的复杂APP,相比之下前者才是更有效率、更精准的方式。因此,跟进监管的发力,在前端,应该明确中小学在线学习软件的一般目的和功能,让有资质、有条件的主体参与进来。根据相关规定,举办冠以中小学名义及面向中小学生的网校和教育网站,必须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并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核准。但绝大多数初等教育在线软件都没有什么资质,也不需要登记备案,每年缴纳几千元的服务器租赁费,个人也可以开办平台。在这种模式中,只考虑互联网的“流量思维”,而没有把教育行业的特殊性涵括在内,是使得涉黄内容出现的根本原因,也是相关方面应该加以限制的切入口。特别是中小学在线教育,可以考虑由教育部门统一开发,统一运营,或者要求必须向教育部门登记和备案,统一标准和界限,促其合规运营。
现在有一种现象,无论是何种行业、何种领域,在高呼“互联网+”的进程中,往往会产生大批创业项目。其中有些是创新性的,有些则是没有根据的“虚火”,经不起仔细推敲。具体到在线教育市场,作为课堂的补充,也是创新教育的一种手段,但打着学习的幌子,却一心奔向流量变现,这样的平台也真该去去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