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 热点产业>正文

成本压力持续倒逼人力效能提升

时间:2015-03-11 13:33:04    来源:企业观察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作者 鲍迪克 (系《北大商业评论》首席编辑,知名自媒体人)

  企业竞争,以人为本,这句话不仅可以从商业模式上得到定义,同时也可以从财务角度上获得诠释。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国民工资收入占GDP的比重,欧美约为55%,南美和中国为40%左右,非洲20%,全球平均超过40%。而作为全球头号大宗商品的石油,年交易额也不过为全球GDP的4%左右,不到人力资源的十分之一!

  这意味着,劳动力不仅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最主要的经营成本。更重要的是,在动态上,劳动力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仍将继续上升。

  最近国际油价的暴跌,将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下跌合奏曲演绎到了高潮,也使得全球的通缩阴云愈发浓重。世界经济却正在面临历次通缩均未曾出现的现象:在燃料、原材料成本不断下降的同时,劳动力价格却并未下跌,在中国等新兴国家,还呈现较快上升的走势。

  除了法律与心理刚性外,劳动力价格上涨的更根本因素来自市场本身。

  全球商品市场的下跌已持续三年,中国经济增速也已连续下跌三年,而中国的劳动力数量也出现连续三年下降,这看似惊人“巧合’的叠加,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中国“人口拐点”已确凿无疑地到来。而欧日等主要经济体更是受老龄化的折磨已久,最近发生的“查理事件”又必然会严重影响外来移民向发达国家的流入。这意味着,无论是全球主要发达国家还是中国,劳动力减少与价格上升都将是长期的不可逆趋势。而在宏观经济下滑的背景下,劳动力成本的压力将愈发凸显。

  更重要的是,基础原材料等成本基本属于“普世性”,对于同一行业的竞争对手而言,其带来的冲击是基本一样的,基本不可能存在两家炼油厂以相差巨大的价格同时买入石油,也不可能出现两桶同样的原油炼出的不同的汽油。

  但在劳动力市场,我们却可以看到两家企业以相差巨大的薪酬,聘请到能力类似的员工,更普遍的是,在同一个组织内,以相同成本“购买”的劳动力,其产出却有天壤之别。

  这与消费市场非常类似:两种性能接近的商品,其售价却可能差别巨大,而以相同价格购买的产品,在消费者手里的发挥的作用也往往有很大不同。显然,品牌和营销是导致出现这种重大溢价和折价的主要因素。

  作为一种交易行为,将营销理念引入劳动力市场,通过打造雇主品牌、劳动力准确定位、优化劳动力结构等举措,提升劳动力效率,几乎已成为破解当下企业在雇佣过程中面临的价格、数量及匹配等困局的,有效手段。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主办单位:北京时代互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单位:西部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