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增强中国资产市场吸引力正当其时
时报时评周子勋
日前两个经济数据增添了市场对今年中国经济开局的许多不安:
其一,2月4日,汇丰(HSBC)/Markit联合公布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1月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穴PMI?雪 降至六个月低位,从上月的53.4降至51.8。其中1月服务业新业务指数从上月的53.9降至52.5。此外,收费价格和投入价格均下滑,其中收费价格指数降至萎缩区间,投入价格则为63个月低点。结合稍早公布的制造业PMI处于萎缩区间看,今年伊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未有缓解。
其二,2月3日,国家外汇局公布的国际收支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于2014年正式告别了“双顺差”时代,资本和金融项目(含净误差与遗漏,下同)逆差960亿美元。其中,仅在四季度,资本和金融项目便出现912亿美元的逆差,创下历史纪录。各方对全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已有所预期,但这一逆差在四季度急速扩大,仍然震惊了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民币贬值预期显现,市场普遍认为,创历史纪录的贸易逆差说明国际资本正在加速外流。不可否认,在当前各国央行货币政策步调不一致的情况下,全球资金流向很可能发生新的逆转,从而造成资产市场价格波动加大。从当前的资金流向来看,美国无疑是这轮资产价格再调整的首要目的地。一方面美元强势升值使得美元资产吸引力大增;另一方面受惠于美国国内经济复苏引起的风险溢价下调,美元资产在避险方面的吸引力胜过其他资产。此前有数据显示,新兴市场资金已经出现回流美国的迹象,而且美债也成为投资者理想的投资标的。
与美国相比,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确会引发国际市场的不安。不过,中国经济以超过63万亿元人民币(超过10万亿美元)的规模、7.4%的增速,成为全球独有的经济现象,对国际资本仍然保持了较强的吸引力。而且受到改革升温的影响,中国股市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也在加大。有分析认为,中国政府实施的改革实质上已经减少了重大违约导致的硬着陆风险,这给中国股票降低风险溢价提供保证。企业盈利有望得到“低能源价格、宽松的货币条件和国内收益率水平下行”的支持,这将有助于支持人民币及与中国相关的货币和其他金融资产。
正如分析人士所言,随着中国经济步入资本净输出的新常态,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出现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也将成为常态。监管层与市场都需要主动适应“贸易顺差、资本流出”的新的国际收支平衡结构,将其视为一种正常的状态,而非中国经济出现了什么问题。
事实上,为了维持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资产市场的“热度”,减轻外资流出的风险,监管层可能已经做好了应对资本流出与汇率大幅波动的准备。据报道称,中国央行已经做好政策储备,以应对上半年国内外因素对人民币汇率可能出现的影响,避免出现热钱大规模流入流出和短期套利行为。这些储备措施包括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间波动区间以及通过中间价引导人民币汇率适度贬值等。
当然,中国还应该在改革和货币政策方面作出相应安排,以吸引国际资金流向中国,对冲因经济下行带来的金融风险释放。在改革方面,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应该加快步伐。利率市场化、证券市场改革的推进将成为吸引国际资本进入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利于缓解间接融资占主导引致的融资成本高企问题,通过增加多渠道融资来源降低融资成本。在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可能推迟加息、欧洲量化宽松政策出台使得当前各国货币出现竞相贬值的态势,中国央行也应该审时度势作出相应调整,通过维持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防止人民币币值出现被动升值的局面,也能够通过保证股市的稳定以吸引国际资本进入。
总之,在当下全球经济面临通缩压力的局面下,各国央行维持宽松流动性的意愿正在增加。对于中国而言,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增强中国资产市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吸引力正当其时,这将对推动中国金融改革产生重要倒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