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各地新闻>正文

不断取舍之中的正午阳光成长之路

时间:2017-06-08 13:39:25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20170608114831447.jpg

  侯鸿亮,制片人、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个理想主义者,这是侯鸿亮给自己贴的标签。

  从1996年开始担当制片人至今,20年间,他的理想一直未变:专注做自己喜欢的内容。

  侯鸿亮是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在这之前,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山东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现山东影视制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正午阳光和山影,在业内和影视剧迷眼中早已是精品的代名词,《北平无战事》、《伪装者》、《琅琊榜》、《欢乐颂》等话题和口碑爆棚的电视剧背后都有两家的身影,它们的关系也一直扑朔迷离,剪不断理还乱。联手出品的多部剧目、高度重合的制作团队,很长一段时间,正午阳光都被外界认为是山影的“马甲”公司。

  成立之初,正午阳光公司的性质比较简单。在侯鸿亮加入前,正午阳光的定位是一家后期制作公司,是为方便孔笙、李雪、孙墨龙三位导演的影片后期制作而专门成立。侯鸿亮正式加入后,对公司进行重组,转型为独立制片公司,才有了后来被誉为“国剧门面”的正午阳光。

  外界普遍认为,如果没有侯鸿亮的推动,正午阳光不会那么快找准方向、抓住市场机遇。但在侯本人看来,自己的选择一直都是被动的,包括从山影离职。

  山影,通常指的是山东影视制作股份有限公司,由山东省广播电视总台及所属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为主出资组建。在这家老牌国企,侯鸿亮一干便是近20年,从未想过离开体制内。即使在拍完《闯关东》后,多家企业向他抛来橄榄枝,他也依然没有动摇。

  “没有想过要离开,在体制里很舒服,受人尊敬,在你生活的城市属于高收入人士,就已经够了。”彼时的侯鸿亮想法很单纯,只要能专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体制内外又有什么区别。

  外界的诱惑没有让侯鸿亮走出去,真正让他开始动摇的是来自内部的诱因:山影启动上市的前一天,他从山影离职,离开“体制内”。

  体制和市场有天然矛盾。如果将现有的体制内公司改造成上市公司,就不得不带着镣铐跳舞,无法在市场化的竞争中大展拳脚。最终,在“留下来”和“走出去”之间,侯鸿亮内心的天平倾向了后者:干脆直接走出去,打破体制的束缚,选择一个没有牵绊、不带枷锁、真正的市场化公司。

  2014年离开山影后,侯鸿亮顺势加入正午阳光,将公司的定位调整为独立制片公司,继续和自己的老师孔笙、同门师弟李雪合作,专注内容的生产制作。

  正午阳光的造剧逻辑

  虽然有“爆款制造机”的美誉,但侯鸿亮说,迎合市场从不是正午阳光挑选剧本的标准。正午阳光对于题材的选择有感性和理性两条线:感性是本心,整个团队包括策划、市场、导演在内,各部门都感兴趣的题材才有选择的可能;理性是专业,题材是否适合改编、文字能否影视化、影视化的作品会否感染人心,都需要从影视专业的角度考量。“只有两条线都合格了,正午阳光才会去考虑。”他说。

  侯鸿亮将自己的精力划分为四大块:策划占30%,剧组筹备占20%,剧组拍摄占20%,市场占30%。现在,他希望再多投入一些精力在剧组的前期筹备上,因为“在这上面栽过跟头”。此后,正午阳光立下一条规矩:没有完整的剧本就不开机。

  谨慎的态度、严格的标准,使正午阳光的剧从策划到筹备再到拍摄,层层环节都需要打磨考量。以电视剧《外科风云》为例,为了保障前期准备工作足够充分,正午团队前后花费了六个月时间来进行筹备工作,以至于原本5月开机拍摄的计划向后顺延了一个月。

  对比如今中国电视剧生产的大环境,很多影视公司将项目的重点放在IP的争取上,等拿到IP才开始组建团队、筹备拍摄。而在正午阳光的制作逻辑下,电视剧拍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挤压、缩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给成片质量带来损失。

  稳妥是正午阳光早期选剧的首要标准, 《伪装者》 是以正午阳光名义独立运营的第一个项目。

  “一个新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所以还是要做一个受众面较广、风险较小的项目,所以选择了《伪装者》。”对于为何要选择一部谍战剧作为正午阳光“出道作”的疑问,侯鸿亮这样回答。

  《伪装者》播出后,在内容和制作双线上都赢得了观众的赞誉,随后的《琅琊榜》再一次引爆话题。接连两部“正剧”的成功,使正午阳光成为了观众眼中的“业界良心”。不过正午阳光并不想把题材仅限于此。

  “正午阳光一直在寻找的就是一种新鲜感,新鲜感会增加创作者的动力。”侯鸿亮强调,正午阳光不会放弃传统题材的拍摄,但是也想在内容制作、题材类型和播出渠道上探寻新的尝试。于是便有了都市剧《欢乐颂》、网剧题材的《如果蜗牛有爱情》和《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在播出渠道上,正午阳光也开始了和腾讯视频、搜狐视频、爱奇艺等网络播出平台的合作。

  盛誉下的反思

  从《琅琊榜》到《欢乐颂》,正午阳光在年轻群体市场的“观众缘”迅速升温,接下来的每部剧,还未开播就已经是备受瞩目。

  在侯鸿亮看来,加入正午阳光的这三年,他走得太顺利了,这种顺利反倒让他有一丝不安。

  鉴于前几部作品的巨大成功,观众对正午阳光后续的作品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所以当《外科风云》、《欢乐颂2》出现不同的声音时,负面的影响便会被放大。

  “大家给我们的赞誉有点过多,盛誉给公司带来了泡沫、虚高的一部分,对《外科风云》和《欢乐颂2》的批评等于是把泡沫和虚高的部分挤掉了,我觉得这对一个公司长久的发展是良性的。”

  侯鸿亮承认,《外科风云》播出时遇到了演员绯闻曝光等事情确实给作品客观评价带来了影响,但是团队的心态很快就调整过来了。他认为这些事情是必然要经历的,对于创作者而言是一种磨砺。

  “我相对比较理性,我自己知道在得意忘形的时候前面一定有一个坑在等着你,在绝望的时候前面一定会有一条路给你打开。”侯鸿亮坦言。

  观众的批评给了正午阳光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观众对正午阳光的期待值越来越高,所以我们不能按照正常的影视公司出品的项目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们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侯鸿亮开始反思。对于处在上升期的正午阳光来说,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20170608115719810.jpg

  价值观一致是正午阳光寻找合作伙伴的重要标准

  理性的回归

  独立未满三年,正午阳光的发展速度已远超侯鸿亮的预期,从小公司升级为大公司的过程让他很不适应。

  在2014年底公司改组之初,侯鸿亮的目标是用五年把正午阳光做成品牌,但到了2016年5月《欢乐颂》播出时,侯鸿亮发现,过去一年半的时间内,正午阳光已经成为了品牌。内容上的成功使各种资源迅速涌入。

  到底是坚守内容制作,还是多线发展做覆盖产业链的全能公司?公司曾从艺人需求的角度布局过经纪业务,但正午阳光是靠内容起家的,艺人经纪不是长项,是否还要坚持?侯鸿亮此时有些迷茫。

  在正午阳光彷徨在分岔路口的关键节点,侯鸿亮带领公司骨干一起去了美国寻找答案。在洛杉矶,他们走遍了好莱坞的电影、电视剧公司。一圈下来,正午团队的感触颇深,他们看到了美国先进影视文明的样子,看到了中美影视制作的差距。

  答案找到了。

  回到中国后,侯鸿亮把建影城的计划、省里的各项合作计划都停了。

  “不能有那么多私心杂念,专业的事留给专业的人做,我们就是做内容的,不去做别的拓展。”侯鸿亮想清楚了:正午阳光是一家内容制作公司,内容才是正午阳光的核心。

  “公司最核心的还是策划、制作和发行。能不能把每一部内容都做成品牌,是我们目前最大的任务。”侯鸿亮承认,未来也会将经纪业务逐渐剥离,正午阳光要集中精力做内容。

  自正午阳光正式对外亮相,资本便如洪流般涌向正午阳光。但直到2016年,正午阳光才下定决心牵手华人文化基金。当年1月,正午阳光宣布获得华人文化基金的A轮投资,后者持股25%,成为第一大股东,侯鸿亮以23.5%的股份位居第二,这曾让外界担心正午阳光会不会被资本挟持。

  “价值观一致是正午阳光寻找合作伙伴的重要标准。我们没有任何对赌,也没有一年要拍多少部戏的要求。”侯鸿亮透露。

  黎瑞刚执掌的华人文化基金的投资领域以传媒文化产业为主,板块众多,涉及电影院线、文化地产、综艺等各方面,可以和专做内容的正午阳光互补,帮助延伸正午的内容品牌。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黎瑞刚和侯鸿亮是同类,同为理想主义者的黎瑞刚也曾混迹体制内,但最终还是为了梦想放弃仕途。相似的经历和一致的理念,让侯鸿亮和黎瑞刚惺惺相惜。因此,在只经历了一轮面谈后,双方很快就确定了合作意向。华人文化基金对正午阳光的投入是长线的,希望能够作为合作伙伴在内容生产行业里长期走下去。

  与投资机构的深入合作也让侯鸿亮看到资本的良性作用。“资本是中性的,但掌控资本的人面对资本的态度会有不同。”他坦言,早期曾排斥商业、逃避资本市场,但现在,他不再排斥考虑用上市的方式让公司变得更强大。

  内容永远是核心

  国内上市的影视公司模型大体有两类,一类是高产量输出的影视公司,一年需要依靠大量的作品产出支撑着其市场业绩,另一类是“艺人+影视两条腿”,依靠艺人经纪带动整体业务的影视公司。这些类型的公司都有很强的资本聚集能力,但却很难保证优质作品的稳定产出。

  正午阳光希望可以走一条不同的道路,以内容为驱动,吸引资本,带动公司整体上升。侯鸿亮非常欣赏HBO的商业逻辑。1995年,杰夫·比克斯(Jeff Bewkes)出任HBO首席执行官,确立并领导完成了这家公司的根本性转型:从只是播出电影和拳击的电视频道,变身为制作《黑道家族》这样具有品牌效应的原创内容。尽管HBO每年产量不多,但每部剧的制作水准都相当高,吸引大量的用户持续关注它,其旗下剧目成为全球售卖的超级IP。

  侯鸿亮认为,HBO模式才是正午阳光努力的方向。拥有了剧目品牌,就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不仅局限于版权售卖、付费观看,内容衍生产品也会是一个发展方向。2015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狂揽9亿票房外,在内容衍生品上还有1亿多的流水,让业界看到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

  所有的制片公司都希望自己的电视剧和商业的合作能够紧密,正午阳光也在探寻如何产出一部既符合观众现实又能商业最大化的作品,在摸索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各种问题。《欢乐颂2》因品类繁多的广告植入受到大家关注。对此,侯鸿亮表示,目前国产电视剧一般是通过版权的销售获得收益,形式相对单一,所有的影视公司都在探索能否像国外的电影产业那样,在前期拍摄阶段开始进行商务合作,在后期通过衍生品内容的延伸来获得收益,达成更多的收益模式,来解决当下电视剧产业单一收入模式的现状。在他看来,对这方面进行的探索在行业来讲是有需求的,初期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肯定会有诸多不足,但是他也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修正,自己或同行们正在进行的相关探索对将来的行业发展来讲,是会有所帮助的。

  优质的内容让正午阳光一度成为了行业的标杆,但居高不下的话题度也让其成为业界“靶心”。争端源于利益,面对同行间的恶意竞争,侯鸿亮表示,相互间的竞争只会让行业受损,百花齐放才是应有的姿态。正剧是正午阳光的专长,未来也会继续做深,偶像剧和校园剧、玄幻剧等相关题材类型领域则需要其他影视公司来满足观众。

  “当你明确你想要的东西后,你才会把不需要的东西给排除掉。”侯鸿亮解释道,“作为一家内容制作公司,我们希望做一些自己感兴趣、也能跟市场很好结合的内容。”

  走内容专业主义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与当前追求规模和资本的主流也未必契合,但是时间的累积会给这个模式不断加分。侯鸿亮清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木桶理论中,最短的木桶决定公司的形态,但我觉得长板才决定一家公司在市场的位置。我们的长板就是内容,正午阳光所有的一切都聚焦在内容上。”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