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各地新闻>正文

“学而思现象”背后:对私立教育机构发展的沉思

时间:2017-05-26 11:06:52    来源:新讯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逻辑学逻辑思维


  公立教育是政府送你的“福利”,私立教育才是你花钱购买的“服务”。在公立教育机构,家长讨好老师,在私立教育机构,老师要看家长的脸色。

  私立教育机构作为社会自发产物,其对学生个体、家长需求以及社会趋势的反应远比公立教育要灵敏得多、灵活得多、迅速得多,同时,也谦卑得多。

  最近,国内著名的辅导机构学而思惹起了一些争议,讨论者很多,但关于私立教育机构的存在价值,目前仍未见到好的论述文章。我硕士毕业之后便投身一家民办高校担任老师在一线执教三年,后又去华东一沿海小城创办了一家私立教育机构,关于私立教育机构的发展,我自认为体会较深。

  私立教育繁荣,才有“百家争鸣”

  在中国,私立教育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孔子兴办的私学,哲学家冯友兰说“孔子是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以教育为职业的‘教授老儒’;它开战国讲学游说之风。”变“学在官府”为“学在四夷”;孔子学以致用,更是带着学生游说于诸侯,周游列国。此后各家蜂起,竞聚生徒。儒教、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兴起,遂成百家争鸣局面。百家的教育和传授方式无不是私立教育。举几个例子,纵横家苏秦“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而张仪和苏秦一样,也是求学于鬼谷先生。韩非和李斯则都是荀子的学生。苏秦、张仪、李斯皆是战国时期搅动风云的人物,毫不夸张地说私立教育对百家争鸣是做出巨大贡献的。及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谓的公立教育才开始勃兴,汉武帝也没有禁止私立教育。从此,中国教育以公立教育为主,私立教育为辅,两者相辅相成继续发展。

  明初,我们在宋濂(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可看到其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学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可见当时私立教育之盛以及其在人才培养上的巨大作用。到了近代,即使现代文学的开创者鲁迅也是从三味书屋里出来的。民国时期,从私立教育中走出来的大家可谓多矣。逮至当代,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钱穆、唐君毅、张丕介等在香港创立新亚书院,沟通中西文化,以应付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

  在古希腊,私立教育可以追溯到智者运动,智者是以普罗泰戈拉为代表的一批收费授徒,传授辩论、演说、诉讼、修辞以及治理城邦知识的职业教师。其实,苏格拉底虽然不收费,观点也与智者相对立,但在当时也是被称为智者。智者是在古希腊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他们传授人们需求的知识,对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解释。当然,苏格拉底也是学于众师,及至柏拉图也是跟随苏格拉底学了七八年时间,此后外出游历,最后返回雅典建立学园,讲学授徒著书立说,达四十年之久,这是典型的私立教育。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人生轨迹与其师几近相同,在雅典的东北郊建立了吕克昂学院,甚至建立起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图书馆。这也是典型的私立教育。

  以古为镜,不仅可以知兴替,更可以明得失。从对中国以及古希腊私立教育的简单梳理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

  1、私立教育乃社会需要,形势使然,它是对社会需求的直接反应;

  2、私立教育的存在是对教育发展空间以及社会发展空间的有效拓展;

  3、私立教育有悠久的历史,也应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优质教育,永远是家长的刚需

  回到当下,在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教育显然是对未来一种的呵护和保证。正如道家的仙丹,得之可升天。在缺乏信仰、唯物质趋向明显、以家庭血缘为维系的社会里,教育更是起维持延续的根本。只有在可以显之于物质,又可以寄托以精神的存在形式中,中国的家长才能找到存在感,才能找到安全感。试问一下中国的家长,你们生活的核心问题难道不是孩子吗!孩子的核心问题难道不是教育吗!恐怕没有人断然否定。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有多少家长在日日夜夜地陪伴着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仅仅是这一个“美好前程”就可以维系他们的一生,可以让他们付出一切代价。当精神找不到归依的时候,他只能只能在孩子这一过去与未来的连接点上寄托,而孩子的生长点全在教育,只有在教育上人们才能有所希望。于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成了人心之所向、人心之所系。

  中国自古是一个讲究道德教育的社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天下,只要家立则国安,所以古人讲究成家立业,立业自然是“学而优则仕”。仕,意为官;任职,可以引申为职位,同时通“事”,谓从事于某种工作或事业。所以我们可以将“任”理解为为官、任职、职位、工作、事业。

  这样理解的话,“学而优则仕”在当下仍然是具有深意的。

  古人主要通过科举考试致仕,所以“学”非常重要;当下中国的教育体制乃至求职体制也是以考试为主,所以“学”仍然十分重要。如何学?如何学得更快、更好?这必然是每一个参加考试的人的需求。只要如此,才能实现目标,这是人性。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此乃必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公立教育与私立教育的不同使命

  第一,公立教育依靠政府经费(花纳税人的钱),有比较浓的“福利”色彩,所以公立教育的使命只是提供基础性的、普及性的教育——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它的使命是“普及”,而不是“提高”。政府财政提供的教育,只能为孩子的基础性知识负责,而很难为家长们的“多样性”需求负责。

  家长可以指望公立教育教会孩子认字,但不能指望它教会孩子写诗(假如你在公立学校的语文老师恰好是诗人,那恭喜你),可以指望它教会孩子打乒乓球,但不可以指望它把孩子培养成职业乒乓球运动员(同样,假如你在公立学校的体育老师恰好曾是国家队、省队的,那更要恭喜你)。

  第二,公立教育面向的是整个国民教育,它需要从宏观上把控学生的发展。它对学生的要求,通常也是“老成持重”的:语文、数学、外语、史地生政、德智体美劳等等方面都要涉及。学生可以没有特长,但不可以有明显的短板。这种持重的要求,往往会忽略学生个体的微观情况。而且作为一个庞大的肌体,往往带有一定的惰性和迟钝性。它在学生“致仕”这一层面会有显然的缺陷,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第三,公立机构通常都在“服务”这个层面上做得不够好——因为它主要靠财政吃饭,而不是靠学生的学费吃饭。私立教育则不然,收入主要就要靠学生的学费。这也决定了私立教育机构在服务态度上必须更加努力。公立教育是政府送你的“福利”,私立教育才是你花钱购买的“服务”。在公立教育机构,家长讨好老师,在私立教育机构,老师要看家长的脸色。

  通过公私教育在以上三个层面的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私立教育机构正好可以作为公立教育的有益补充。私立教育机构作为社会自发产物,其对学生个体、家长需求以及社会趋势的反应远比公立教育要灵敏得多、灵活得多、迅速得多,同时,也谦卑得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公立教育也慢慢地进入了瓶颈期,虽然一直在改革、发展,但是从整体上满足每一个公民的需要仍然任重道远。可以略带夸张地说,所谓园丁已慢慢疲倦,所谓蜡炬已渐渐燃尽,所谓灵魂工程师已开始寻找灵魂。为着生活,为着未来,家长不会仅仅依靠公立教育就可以坦然,家长不能如此,他们要在生活中扎下深深的根,才能有感觉,有希望,有奔头。于是,面对“城堡”,他们只能另寻他路。这犹如鲁迅的“仿佛要走异路”,虽然比不上鲁迅的伟大,但这是人之常情。

  所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让自己的孩子学习更加得当、更加有效率,便成了家长的祈求和诉求。家长的希望和孩子的未来需要私立教育的护航。私立教育机构的老师会更加切合家长心理地进行沟通,会更加切合孩子心理地进行师生交流,课程会依据孩子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课程也会更加紧凑,讲求高效。这也正是家长所需求的。如果学生可以在公立学校学好,家长不会无缘无故地再选择一家教育机构,这肯定是在比较好坏、权衡利弊得失之后的结果。它不是感性的冲动消费,而是理性的选择。

  市场是私立教育的度量衡

  所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让自己的孩子学习更加有效率、更加得当,便成了家长的祈求。私立教育机构的老师会更加切合家长的需求进行沟通,课程也会更加紧凑,讲求效率。它是社会大众选择的结果,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人心之所向。这不是哪个人可以改变的,这是中国家长的自发选择!这种选择无疑也是在教育体制、学校情况以及孩子具体情况的综合影响下的选择。这是一个活体,需要对教育政策的变化,对家长的需求,对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都要有及时的针对性的应对,否则就会迎来被淘汰的命运!

  所以,某种程度上,市场是私立教育的度量衡。

  凡是现实的存在都是合乎理性的。作为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应该以开放的视野、发张的眼光看待私立教育的发展。这应该也是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应有之义。

  你想要怎样的私立教育

  某种程度上,私立教育可以说是推动教育改革的试验地,理应拥有“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秉承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以父母的情怀,让孩子在学习中绽放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目标。私立教育应以工匠精神塑造自己: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

  我想,无论作为家长,还是作为学生,无论作为旁观者,还是参与者,私立教育及其从业者都理应得到我们更多的、更高的期待。(逻辑学)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