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的混合所有制变革,不仅在于实现了股权混合多元的体制,更重要的是由此建立起科学的法人治理、激励约束并重的运行机制,从而体现出体制、治理、机制三位一体的创新。” 2017年4月18日,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战略、路径和方法研讨会上如是总结。
此次研讨会在南京举行,由江苏省国资委、江苏省国有企业发展改革研究会主办,董事研究院、金圆桌传媒协办,来自江苏省国企高管的代表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江苏省国企高管研讨会现场)
自1992年成立至今25年间,中联重科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通过自身的股份制改造上市、母公司改制、整体上市,最终形成了湖南省国资委、管理团队和骨干员工、战略投资者、国际投资者及其他流通股东共同持股的混合所有制产权结构。
创新是灵魂
中联重科认为,生产力的解放程度,取决于人的解放程度;人的解放程度,取决于体制的解放程度。混合所有制创新出一种良好的体制,最大程度地释放人的潜力,形成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中联重科混合所有制的确立,基于两个主体的股权多元化改革:中联重科自身的股份制改造和大股东建机院的科研院所改制。两大主体的变革,交汇于大股东的整体上市,最终形成了典型的混合股权结构,不同性质的资本融合为与市场紧密挂钩的利益共同体。不论是管理层、国有股东还是境外资本,他们所占股份都在20%以下,特别是管理层,股权比率不到10%。相比于国有股一股独大或私人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中联重科实现的混合所有制,股权合理分散,股东相互制衡,既避免了国有股东因为股权比率过高,形成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行政干预,也有效抑制了管理层持股比率过大,形成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内部人控制。
公司治理创新:
股权混合是改革的手段而非目的。混合所有制,不是一混就灵,其优势要通过创新法人治理来保障。中联重科的公司治理以法律法规为前提,同时贯穿了市场化原则,从而适应和保障了股权多元化的要求。一、让董事会真正成为资本意志表达和决策平台。国有股、战略投资者、管理层和员工持股、外资股等不同成份的资本,以董事会为平台,严格遵行法律法规,按股权比例表决,实现了同股同权、共生共赢; 二、让国有产权代表真正履职。中联重科是湖南第一家由国资委直接持股的上市公司。为此,省国资委及时创新制度,尊重市场原则,以管理国有产权代表为主线,使国有资本意志在董事会充分表达,实现国有资本的有效监管。
运行机制创新 良好的股权架构和科学的治理结构,通过内部管理机制实现落地,才能充分体现混合所有制的活力。中联重科主要从战略、管控、技术三方面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一是抓战略管理,保障发展的方向不偏、节奏不乱、力度不减。
二是抓管控模式创新,激发内部经营活力。对下属经营单元的管控已从事业部模式升级为“模拟股份制”模式,经营单元成为准股份制企业,总部向投资控股公司过渡,责权利实现高度统一。 三是抓科技创新,促进技术、市场的深度融合。
规范是前提
孙昌军认为,规范是企业改革改制的第一要义。依法依规是中联重科不容动摇的铁律,在规范与效率的选择上,规范始终摆在首位。中联重科始终坚信,凡是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改革,只要按国家政策规范地去做,就会获得一个好的结果。 一是改制总体方案依法依规。 原中联重科母公司长沙建机院的改制方案,严格遵照各项法律、规章和流程,不但得到省属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批准,还得到了省政府常务会议审核批准。实践证明,改革方案符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二是股权转让公开公允。按照湘国资改革函(2006)79号文要求,通过公开挂牌,管理层、员工和财务投资者受让建机院32.1%国有股权,从而在母公司层面融入员工股和外资股,形成了多元开放的股权结构。三是内部分配公正透明。 改制总体方案形成、职工持股认购额度分配等关键环节,对职工完全公开,并经过了职代会审议通过,做到了民主科学,没有出现任何不和谐的声音。

( 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
民主是保障
民主是为了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中联重科25年来变革很大,但一直在平稳推进,没有出现大波大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内实现充分的民主,使员工在观念上认同,是改革达到预期目的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中联重科的具体实践经验而言,职代会作用需要充分发挥。以职代会的形式引导全员观念创新是一种好的方式。
开放是关键
孙昌军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混合所有制本身体现了一种包容开放的精神。“开放”,才能成就混合所有制改革;“开放”,才能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
中联重科的母公司长沙建机院,从一个100%国有的科研院所,到院所转制企业,再到融入战略投资者和职工股权,最后完全融入了上市公司。母公司的改制,成为中联重科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的关键一步,使中联重科成为一家没有母公司的、融合了国资、外资、民资等不同性质股权的公众公司。这首先得益于湖南省国资委的开放心态,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党的建设是混改成功的基石
“在国企混改的全过程,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很重要。”孙昌军说。混改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上级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基层党组织保落实,把党的领导融入到企业改革的各环节,嵌入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在每一次改革过程中,广大党员都发挥了模范作用。在改革完成后继续加强党组织建设:中联重科1/5的员工是党员,在册在职的有3337人,有7个分党委、4个党总支、107个基层党支部。健全的党组织保证了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重大部署在企业的贯彻落地,保证了企业发展的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