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近年来,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与引导下,博物馆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国家“将博物馆事业纳入国家战略”的总体布局和《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颁布实施,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受国家博物馆相关政策的积极影响,我国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迅猛。目前,我国的非国有博物馆数量达到1110 家,占到博物馆总数的23.7%,成为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日前公布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非国有博物馆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首次上榜,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非国有博物馆在发挥藏品管理、科学研究、公共服务、社会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作用的肯定。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非国有博物馆管理不规范、功能不完善、基础工作薄弱、运行状况不佳、经费保障不足、社会影响力不够、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等突出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制约和影响了非国有博物馆进一步健康有序的发展,制约了其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2015年,国家文物局对2014年以前备案登记的830家非国有博物馆进行了评估。其中,达到基本合格的有611家,达到优秀的有27家,占备案登记的3.25%;达到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三级以上的非国有博物馆仅有11家,占比仅1%。究其原因,除了运营经费等硬件条件不具备,规范管理等软件条件也不达标。因此,推进非国有博物馆的规范管理,提升其运营发展质量,是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发展的关键。
而当前非国有博物馆对推进规范管理不积极的原因表现在:一是缺少相应的财力和专业人员的支持;二是实现博物馆规范管理后,并不能解决其运转经费不足的问题,也就是博物馆规范管理达标与达标结果运用存在“两张皮”的问题。
为全面提升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质量,充分发挥非国有博物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落实习近平主席“让文物活起来”和“将传统文化当做独特战略资源及文化自信”的重要指示精神,调动非国有博物馆实现规范管理的积极性,我认为,应按照《博物馆条例》中“公平对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的原则,并根据《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实施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质量提升工程”的要求,由国家相关部委主导,制定更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政策细则,彻底解决“两张皮”的问题。为此,我建议:
1、应积极宣传、贯彻“一视同仁”政策。由国家相关部委切实督促各级政府根据各地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现状,尽快出台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
2、各级政府应对被纳入国家博物馆质量评价体系,并获得相应等级的非国有博物馆,采取与同级国有博物馆享受同等的资金扶持和待遇。并运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手段使出资保护国家文化遗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民营博物馆享受到与国有博物馆同等的待遇。
3、各级政府根据《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尽快制定文创开发实施细则,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开发与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相关的创意产业,支持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在文创开发方面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促进藏品和旅游开发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引导形成新的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体验”的发展模式。
4、鼓励支持各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文物借展,通过不同地区特色文物、特色文化的展示交流,增进各区域文明的交流互鉴,真正使丰富的民间文物活起来,从而发挥非博物馆在公共服务、社会教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5、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模式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的非国有博物馆给予政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