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运动早已不是单纯的体能较量,装备与运动员的磨合度,往往藏着胜负的关键。从城市绿道上的骑行爱好者,到果岭上推杆的商务人士,从板式网球场上挥拍的年轻人,到马球场上策马的骑手,不同运动场景下,人们对腕间时计的需求千差万别。而理查米尔做的,从来不是“为运动造表”,而是“和运动一起造表”。
自行车:风与重量的博弈

自行车大概是最“斤斤计较”的运动之一。入门者选车看颜值,进阶爱好者研究变速系统,到了Cavendish这样的职业车手,整车重量必须卡在UCI规定的6.8公斤下限,连一颗螺丝的重量都可能被纳入考量。“骑行时手腕要长时间保持稳定,太重的表会影响发力节奏。”这位曾拿下34个环法赛段,的车手,对腕间装备的挑剔近乎苛刻。

RM 67-02像是为他量身定制的空气感时计。32克的重量,比一副骑行手套还轻,秘诀藏在表壳的Carbon TPT®碳纤维复合材料里——这种由数百层碳纤维编织压制而成的材质,强度是钢材的五倍,重量却只有三分之一。表带没有用传统的皮革或橡胶,而是选了弹性织物,像第二层皮肤一样贴紧手腕,即便在连续4小时的爬坡赛段里,也不会晃动手臂。

更妙的是机芯的“隐形设计”。镂空的自动上链机芯把多余的金属都“削”掉了,快速旋转发条盒5小时就能满链,比传统设计节省近三分之一时间,避免了长时间骑行中主发条“粘滞”影响走时。

当骑行者冲过终点线抬手看时间时,RM 67-02的指针平稳得像赛道上的匀速骑行,仿佛风与震动都被隔绝在了表壳之外。这款表后来成了很多长途骑行爱好者的“梦中情表”,不是因为它的名气,而是真正懂骑行的人都知道:能在颠簸中保持轻盈与精准,有多难得。这也让这枚腕表成为UAE自行车队及一众田径运动员的选择,轻、薄、符合人体工程学的酒桶型,一枚简约的运动腕表蕴含着品牌全部的设计哲学。
高尔夫:优雅与冲击的平衡术
如果说自行车追求“无存在感”,高尔夫则需要“存在感与实用性的共生”。商务人士在果岭上推杆时,腕表是品味的延伸;而职业球手挥杆的瞬间,表壳要能扛住接近200公里/小时的杆头冲击——那种力量,足以让普通腕表的机芯齿轮错位。

巴巴·沃森第一次见到RM 38-02时,就被它粉色的表壳吸引了。“粉色是我的幸运色,”这位两次大师赛,得主笑着说,“但更重要的是,它能陪我打完18洞。”

表壳用的是Quartz TPT®石英纤维搭配Carbon TPT®碳纤维中层表壳,拼色的石英纤维带来独特的纹理质感。挥杆时,腕表贴在手腕内侧,表耳的弧度刚好贴合击球时的腕部角度,不会硌手;而当他在会所与伙伴们讨论球技时,粉色表壳又成了恰到好处的话题切入点。

机芯里藏着更精妙的心思。手动上链陀飞轮被安置在一个骨骼化的Carbon TPT®碳纤维底板上,像悬浮在空中的精密仪器。传统陀飞轮怕震动,但这款机芯的齿轮压力角被调整到20度,能抵消温度变化和冲击带来的误差,机芯零件的整体强度和结构,让这枚腕表可以承受之少10,000g的冲击力。有次沃森在练习场连续挥杆50次,摘下表看走时,误差居然不到1秒。“它不像一块表,更像一个懂高尔夫的朋友,”他说,“知道什么时候该安静工作,什么时候该陪你亮相。”
板式网球:新兴运动的“定制玩伴”
板式网球的球场比网球场小,球速却更快,运动员的腕部动作又快又密——费尔南多·贝拉斯特金形容这种感觉:“像在和球‘打拳击’,每一次挥拍都要精准到厘米。”腕表面对这样高强度的运动,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比赛中频繁的挥拍会让自动表过度上链,是否会导致机芯停摆。

理查米尔为他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是RM 35-03上的“蝶形摆陀”。按下7点钟位置的运动模式按钮,摆陀上的两枚小砝码会像蝴蝶展翅一样展开180度,,回到中心,摆陀再为机芯上链;再按一次,两枚砝码小翼重新闭合,摆陀又能继续为机芯上链。

“比赛前我会把链上满,按下按钮,全程不用担心上链问题,”贝拉斯特金说,“这就像给腕表装了个‘运动模式’,太懂我们的需求了。”

表壳的配色也藏着巧思——阿根廷,的白与蓝,在Quartz TPT®石英纤维表壳上交织出渐变效果,赛场上远远看去,像一道流动的光影。50米的防水深度,刚好应对运动时的汗水和小雨天;表带内侧的防滑纹路,让腕表在快速挥拍时也不会移位。这款表推出后,很快成了网球和板式网球圈的“潮流单品”,正是因为它真正解决了这项新兴运动的痛点——当其他品牌还在简单的把网球元素加在腕表上时,理查米尔已经在球场边观察与记录,分析了无数次运动员的挥拍动作,最终将简单而实用的功能正式引入腕表。
马球:最“硬核”的赛场考验
马球大概是对腕表最“残忍”的运动。骑手在马背上高速奔跑,挥杆时球棍与球的碰撞力可达数百至数千g的加速度冲击,人马摔倒时的冲击力更是难以估量。巴勃罗·麦克多诺——这位拿过12次马球,,的传奇骑手,与理查米尔合作多年,直到遇到RM 53-01。

第一次见到这款表的机芯时,麦克多诺惊呆了:“它居然是‘吊’在里面的!”理查米尔的工程师们摒弃了传统的机芯固定方式,用两根直径仅0.27毫米的编织钢索,把机芯“悬”在表壳,,像蜘蛛吊在网中间。“这样一来,冲击会被钢索的弹性吸收,机芯就像坐在‘减震器’上,”工程师解释道。为了测试抗冲击性能,他们甚至用球棍模拟马球比赛中的撞击,尝试在表壳上留下了凹痕,但机芯走时依然精准。

表镜的设计更是“反常识”——两层蓝宝石水晶中间夹了一层聚乙烯膜,即便被球棍砸中,也只会裂开而不会飞溅,既保护骑手安全,又能避免机芯受损。“它不是一块‘娇贵’的名表,而是能和我一起冲锋的‘战友’,”他摩挲着表壳上的划痕说,“这些痕迹不是损伤,是我们共同的勋章。”

从阿尔卑斯山的骑行赛道,到棕榈树下的高尔夫果岭,从板式网球场的塑胶地面,到马球场上的草坪,理查米尔的每、运动腕表,都不是坐在实验室里设计出来的。工程师们会跟着运动员训练,记录他们的动作轨迹;会在赛场边观察环境,测算温度、湿度对腕表的影响;甚至会和运动员一起讨论细节——比如Cavendish希望表带再薄一点,贝拉斯特金对上链控制的需求,这些细碎的需求,最终都变成了腕表上的创新。
当一块表能在环法赛段里轻盈如羽,在高尔夫挥杆时稳如磐石,在板式网球场上灵活应变,在马球撞击中安然无恙时,它早已不是简单的计时工具,而是时光与运动共生的见证:见证每一次冲刺的勇气,每一次推杆的专注,每一次挥拍的精准,每一次策马的豪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