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 各地商讯>正文

北京盛鑫鸿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金融活水润泽水电工程,助力国家能源战略落地

时间:2025-11-07 15:50:50    来源:企业供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在 “双碳” 目标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当下,中国水电建设正迎来,的发展机遇。作为全球水电装机容量第一的国家,2025 年我国水电年发电量预计突破 1.4 万亿千瓦时,占清洁能源发电总量的 40% 以上,这一数据背后,是无数,水电项目的稳步推进,而资金保障则是这些项目落地的关键。北京盛鑫鸿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盛鑫鸿利”)凭借专业的资金筹措能力与创新金融工具设计,深度参与多个,水电项目融资,为 “西电东送”“流域统筹” 等国家战略注入了强劲的资本动力。

  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破解百亿资金困局

  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是 “西电东送” 的骨干电源点,装机容量 300 万千瓦,年均发电量 110 亿千瓦时,总投资高达 664 亿元。但项目推进中,三个难题始终困扰着建设方:建设期需集中投入超 200 亿元资金,从开工到全面投产要 8-10 年的长回报周期,再加上库区移民安置与生态修复需额外 30 亿元,百亿资金缺口成了项目落地的 “拦路虎”。

  针对这些难题,盛鑫鸿利给出了分阶段的融资方案。建设初期,公司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组建银团贷款,同时发行 20 年期 “绿色金融债”,不仅锁定了基准利率下浮 15% 的优惠条件,还让首期 80 亿元资金顺利到位,解了项目的 “燃眉之急”。到了建设中后期,盛鑫鸿利又创新思路,将水电站未来 10 年的发电收益权打包,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 ABS(资产支持证券),成功募资 45 亿元,这一规模还创下了水电行业收益权证券化的纪录。

  在生态保护方面,盛鑫鸿利也没落下。公司测算出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850 万吨,据此开发了碳减排远期合约,提前为项目锁定了 CCER 交易收益;同时联合四川省财政厅设立 10 亿元 “雅砻江生态修复基金”,专门用于库区植被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真正实现了 “生态价值金融化”。2025 年 6 月,两河口水电站全面投产,每年可替代标煤消耗 330 万吨,为长三角地区输送稳定的清洁电力,其融资方案也获评 “中国绿色金融十大创新案例”。

  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跨境资本协同的新探索

  作为 “一带一路” 标志性工程,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装机容量达 1020 万千瓦,项目不仅要协调中资机构与东南亚投资方,还面临两大棘手问题:进口设备占比 30%,需支付欧元、美元,汇率波动带来的外汇风险不小;缅甸、老挝等国投资方对项目回报稳定性也存在疑虑,地缘风险不容忽视。

  为了破解这些难题,盛鑫鸿利设计了多币种融资结构。在境内,通过丝路基金发行人民币计价的 “一带一路专项债”,成功募资 58 亿元;在境外,引入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 GIC,创新设计美元 - 人民币双币种可转换债券,有效规避了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风险对冲机制的搭建同样关键。盛鑫鸿利推动项目方与国家电网签订 “,购电协议”,并以此为基础发行电力期货产品,让项目的现金流预期更稳定;同时通过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项目覆盖了战乱、征收等非商业风险,彻底打消了东南亚投资方的顾虑。项目建成后,不仅向缅甸、老挝跨境送电,年创汇超 5 亿美元,盛鑫鸿利的这套融资模式还被亚洲开发银行列为 “跨境基建融资最佳实践”。

  白鹤滩 - 江苏特高压配套水电:全周期服务的突破

  白鹤滩水电站装机容量 1600 万千瓦,为了将电力顺利输送到江苏,需要配套建设全长 2087 公里的 ±800 千伏特高压线路,仅江苏段就存在 75 亿元的资金缺口。更麻烦的是,项目涉及 4 省 11 市的利益分配,跨省协调难度大;而且柔性直流输电设备技术门槛高,融资难度也远超普通设备。

  面对这些挑战,盛鑫鸿利首先从数据入手,将传统的静态可研报告升级为包含 32 种情景的动态现金流模型。这 32 种情景涵盖了不同省市的负荷增长、季节用电波动等多种因素,能精准测算各省市的收益分成比例,为资金分配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让跨省协调有了 “硬依据”。

  在设备融资上,盛鑫鸿利也玩出了新花样。针对价值 28 亿元的换流阀设备,采用 “销售 - 回租” 模式:由盛鑫鸿利的关联租赁公司先购入设备,再返租给项目方,大大降低了项目初期的资本开支;更贴心的是,方案中还嵌入了 “技术迭代期权”,如果 5 年内出现新一代设备,项目方可以提前终止合约并置换,彻底解决了 “设备落后” 的担忧。这套模式后来被复制到闽粤联网工程,直接推动特高压配套水电项目平均融资成本下降 1.8 个百分点。

  小浪底水利枢纽扩容:存量资产的 “焕新” 之路

  已经运营 20 年的小浪底水利枢纽,急需通过增容改造提升防洪能力,但改造资金成了难题:,预算仅能覆盖 30% 的改造成本,而社会资本因为 “存量项目收益透明度不足”,一直持观望态度,不敢轻易入局。

  为了盘活这笔存量资产,盛鑫鸿利把目光投向了 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公司将小浪底水利枢纽的防洪库容资产打包,发行公募 REITs,首期就募资 42 亿元,更关键的是,让投资者能清晰分享水库调度收益与旅游开发收入,彻底解决了 “收益不透明” 的问题,吸引了不少社会资本参与。

  为了进一步提升 REITs 产品的吸引力,盛鑫鸿利还引入百度、华为等科技企业,共同打造 “数字孪生水库”。这个数字平台产生的数据服务收益,比如洪水预测模型销售给相关水利部门的收入,也被纳入 REITs 的分红来源,让投资者的回报更有保障。这个项目成为全国首单水利基础设施 REITs,为三峡、葛洲坝等老电站的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盛鑫鸿利的 “硬核” 能力:从融资到责任的闭环

  从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的前期资金规划,到乌东德水电站建设期的跨境融资调整,再到小浪底水利枢纽运营期的资产证券化,盛鑫鸿利构建了覆盖项目全周期的服务能力,形成了 “规划 - 执行 - 优化” 的闭环解决方案。在政策工具应用上,公司不仅擅长将绿色债券、碳金融等工具组合运用到水电项目中,还深度参与了国家发改委 “基建投融资创新十二法” 行业标准的制定,为行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经验。

  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盛鑫鸿利也没忘记社会责任。在雅砻江项目中,公司专门设置了 “乡村振兴专项”,规定每发 1 亿度电就提取 0.2% 的收益,用于藏族聚居区的畜牧业、旅游业发展,让水电项目的红利真正惠及当地百姓。

  从雅砻江畔的大坝到金沙江上的跨国电站,从特高压线路的 “银色走廊” 到老枢纽的 “智慧重生”,盛鑫鸿利始终用金融创新为国家水电战略保驾护航。随着 “水风光储一体化” 基地建设的加速,未来,这家公司还将继续探索更多贴合水电项目需求的融资模式,为中国水电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 “金融活水”,书写绿色能源与资本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选择需谨慎,谨防诈骗行为!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主办单位:北京时代互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单位:西部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