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经历积淀,为创业埋下 “技术种子”
同译通创始人的创业之路,离不开其丰富的跨界经历。在攻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硕士期间,他就深耕人工智能领域,尤其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方向积累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毕业后,他先后入职华为、高通、英特尔三家世界500强企业,从基层工程师逐步成长为技术骨干,参与过多个AI研发项目——在华为,他主导的语音降噪技术方案,大幅提升了智能设备的语音交互体验;在高通,他参与的芯片优化项目,为移动设备的 AI 运算效率提升提供了关键支持;在英特尔,他负责的跨平台算法适配工作,为多终端协同翻译技术奠定了基础。
这些经历不仅让他掌握了前沿的AI技术,更培养了他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力。他发现,尽管AI技术在多个领域快速落地,但在跨语言沟通场景中,仍存在 “技术与需求脱节” 的问题:要么技术过于复杂,普通用户难以操作;要么产品功能单一,无法满足多样化场景需求。正是这种 “技术积累+市场洞察” 的双重积淀,为他日后创办同译通埋下了 “技术种子”,也让他坚定了“用技术解决实际沟通痛点”的创业方向。

直面创业挑战,以用户为核心破局
2024年初,创始人带领团队正式启动创业项目,,团队想开发、 “覆盖所有场景” 的翻译设备,但在调研中发现,不同用户的需求差异很大:商务人士关注专业术语翻译精度,游客关注便携性与离线功能,学生关注学习辅助功能。若强行覆盖所有需求,不仅会增加研发成本,还会导致产品 “样样通、样样松”。
面对这一困境,创始人决定“回归用户需求本质”,带领团队开展为期3个月的深度调研,走访 20 多个城市的旅行社、语言学校、外贸公司,收集近千份用户问卷。最终,团队确定“聚焦同声传译核心场景,分阶段拓展功能” 的研发思路:优先满足跨境旅游、日常交流等高频需求,确保设备翻译准确率与便携性;再根据用户反馈,逐步增加商务、学习等场景的专属功能。这一决策不仅降低了初期研发风险,还让产品上市后快速获得用户认可,一经上市销量就突破预期目标。

行业责任担当,以开放心态推动生态共建
在同译通逐步发展壮大后,创始人并未局限于“做好自家产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跨语言沟通行业的发展。他深知,单一品牌的力量有限,只有推动行业生态共建,才能让AI翻译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用户。
为此,他主导推出了 “同译通开放平台”,将品牌积累的翻译算法、场景化解决方案等技术资源,免费开放给中小旅行社、语言培训机构等合作伙伴。例如,针对小型旅行社缺乏技术研发能力的问题,平台提供标准化的 API 接口,让旅行社可快速将翻译功能接入自身预订系统,为用户提供“预订 + 翻译”的一站式服务;针对语言培训机构,平台开放教学素材库,包含多语种对话脚本、发音测评工具等,助力机构丰富教学内容。
此外,创始人还积极推动行业交流与标准建设。他多次受邀参加 AI 翻译行业论坛,分享同译通的技术研发与市场运营经验;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发起 “跨语言沟通技术创新联盟”,共同探讨AI翻译技术的发展方向与行业标准,推动行业从 “无序竞争” 向 “规范发展” 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