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2025 年新《文物法》落地、数字技术深度渗透以及藏家代际更替加速,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正站在 “规范扩容” 与 “结构升级” 的关键节点。2026 年,政策红利将进一步释放,线上交易占比有望突破 50%,传统珍品与数字艺术的品类分化、国际市场的双向流动也将成为核心看点。在此背景下,我们特别专访了文物鉴定评估领域的权威专家 —— 盛昶砚老师,共同解读 2026 年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走势与机遇。

盛昶砚,文物鉴定评估师导师,文物鉴定评估师考评员、北大资源学院文物标本博物馆特邀研究员、全国工商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常务理事兼业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鉴定工作站主任、中国中外名人研究会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华文化促进会文物传承工作委员会顾问。国家团体标准《文物艺术品鉴定单位基本要求规范》与《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规范》起草发起人。
主持人: 盛老师,您好!
盛昶砚: 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 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专访。作为国家团体标准《文物艺术品鉴定单位基本要求规范》与《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规范》的起草发起人,同时深耕鉴定领域多年,您如何看待 2026 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整体基调?政策层面将带来哪些核心影响?
盛昶砚 :2026 年将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 “规范中扩容” 的关键一年,整体基调呈现 “政策筑底、技术赋能、结构升级” 三大特征。从政策维度看,2025 年新《文物法》实施后,民间藏品交易的合法性得到明确,这一红利将在 2026 年全面释放 —— 我们已看到北京、上海试点的艺术品抵押融资业务盘活了近百亿艺术资产,2026 年这类金融配套服务有望向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扩围。
作为标准制定者,我特别关注政策对鉴定体系的重塑作用。2026 年国家艺术品登记认证体系覆盖率预计将突破 85%,这与我们起草的《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规范》形成闭环:过去拍卖市场 “真假难断” 的痛点,将通过 “备案登记 + 技术确权” 双重机制缓解。比如某拍卖行 2025 年秋拍采用区块链溯源的书画作品,流拍率比传统品类低 18 个百分点,这种规范效应将在 2026 年进一步显现。
从市场规模看,2024 年市场规模突破 664 亿元,2025 年预计迈过万亿大关,2026 年增速虽可能从爆发期的 20% 回落至 15% 左右,但结构性机会会更突出。政策层面还有两个信号值得关注:一是海南自贸区艺术品进口关税下调至 3%,将带动跨境拍卖业务增长;二是博物馆投保 30% 补贴政策,会间接激活馆藏级珍品的流通意愿。
主持人: 您提到 “结构升级”,结合藏家群体变化,2026 年拍卖市场的买家构成将呈现哪些新特征?不同代际藏家的需求差异会如何影响拍品布局?
盛昶砚 :藏家结构的 “代际更替” 已成为市场核心变量,2026 年这种分化会更加明显。从我们商会监测数据看,70 后、80 后已占据拍卖市场成交额的 52%,他们的需求呈现 “文化消费 + 资产配置” 双重属性 —— 既追求张大千、齐白石等大师作品的稀缺性,也关注当代水墨中 “新文人画” 流派的成长性,这类作品 2025 年价格指数已增长 29%。
更值得关注的是 90 后、00 后年轻藏家的崛起,他们推动了两大赛道爆发:一是传统工艺创新品类,如融合古法技艺的现代玉雕、珐琅器,年轻藏家对这类 “守正创新” 藏品的关注度 2025 年提升 45%;二是潮流艺术,KAWS 等国际潮牌作品虽有回调,但本土潮流艺术家以传统绘画技法创作的雕塑、版画作品在 2025 年春拍中成交价普遍翻倍。
这种代际差异会直接影响拍卖行的策略:2026 年主流拍卖行大概率会设置 “传统珍品夜场” 与 “传统工艺创新专场” 双轨并行的格局。比如某头部拍卖行 2025 年尝试 “古代书画 + 现代非遗精品” 组合拍卖,年轻藏家参与度提升了 40%。但需要警惕的是,部分年轻藏家对传统工艺创新藏品的认知仍停留在 “外观设计” 阶段,忽视工艺传承内核,这也是我们商会正在推进 “传统工艺创新品类鉴定标准” 的原因 —— 必须明确工艺传承度与艺术创新性的权重关系。
主持人: 市场对 2026 年品类分化的讨论很多,有观点认为 “五大类暴涨、三大类遇冷”,结合您的鉴定经验,哪些品类真正具备持续升值潜力?哪些风险需要警惕?
盛昶砚 :这种分化本质是 “价值回归”,2026 年将呈现 “强者恒强、弱者出局” 的格局。从鉴定视角看,真正具备升值潜力的品类需满足 “稀缺性、文化性、可验证性” 三大标准,具体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高古珍品,以高古玉器和唐宋名窑瓷器为代表。红山文化玉龙 2024 年成交价 5000 万元,较五年前涨幅 80%,这类藏品存世量,且历史信息明确,2026 年年均涨幅预计维持 15%-20%。唐宋名窑更不用说,2025 年北宋汝窑天青釉碗拍出 1.2 亿元,这类藏品通过显微观测、成分分析等专业鉴定技术可实现 “工艺溯源”,鉴定确定性高,自然受藏家追捧。
第二类是古代书画,特别是明清大家作品。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 2025 年拍出 1.5 亿元,这类作品兼具艺术价值与文献价值,且通过纸张老化检测、印章比对等专业鉴定手段可追溯流转记录,解决了 “真伪争议” 这一,痛点。但要注意区分 “精品” 与 “普品”,比如唐寅的山水画真品稀缺,但仿品占比超 60%,2026 年拍卖市场会更强调 “鉴定证书 + 备案编号” 的双重保障,且鉴定证书需由至少三位行业权威专家联合签章。
第三类是传统工艺创新品类,包括现代玉雕、非遗衍生品。2025 年现代玉雕成交额突破 80 亿元,占当代艺术品市场 22%,但只有传承核心技艺且具备艺术创新的作品才有价值;非遗衍生品方面,成渝地区的蜀锦与金属锻造结合的摆件 2025 年溢价达 3.2 倍,这类 “传统工艺 + 现代设计” 的藏品既符合文化传承导向,又具备独特性,且通过工艺溯源鉴定可明确技艺传承脉络。
需要警惕的 “风险品类” 也很明确:一是近现代普通书画,除齐白石等头部大家的精品外,大量普品因仿品泛滥、流通量大,2025 年价格已出现 “腰斩”,2026 年可能持续遇冷;二是明清低档玉器,新《文物法》实施后这类藏品难以备案,且缺乏明确的工艺特征与历史价值支撑,2025 年流拍率超 60%,交易合法性存疑;三是无工艺内核的 “伪传统” 藏品,部分所谓 “非遗衍生品” 仅套用传统元素,未掌握核心技艺,2025 年价格从峰值下跌 40%,2026 年还会进一步回调。
主持人: 线上交易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2025 年线上交易额占比预计 30%-40%,2026 年将突破 50%,这会对拍卖市场的生态带来哪些变革?鉴定环节如何适配线上模式?
盛昶砚 :线上交易不是 “线下搬上网”,而是重构了拍卖的 “人、货、场”,2026 年将进入 “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的阶段。从技术应用看,两大创新值得关注:一是展示技术,高清 3D 和 VR 直播使藏家能看清书画的笔触、瓷器的开片,某平台 2025 年采用 VR 竞拍后,远程成交率提升了 57%;二是交易效率,智能合约实现 “自动分账”,使成交周期从传统的 30 天缩短至 14 天。
但线上模式对鉴定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是我们制定《文物艺术品鉴定单位基本要求规范》时,考虑的。2026 年鉴定体系将呈现 “技术辅助 + 专家复核” 的特点:首先通过显微成像、成分检测等专业设备对拍品进行初筛,目前书画纸张年代检测准确率已达 98.5%,瓷器胎釉成分分析可精准区分不同窑口;然后由至少两位鉴定专家进行 “眼学 + 技术” 双重复核,形成详细的鉴定报告,明确标注藏品工艺特征、历史背景及真伪判定依据,确保线上展示与实物一致。比如我们商会的鉴定工作站 2025 年为线上拍卖提供了 2000 余件藏品的专业鉴定报告,纠纷率下降了 60%,其中针对书画类藏品,还特别增加了题跋考证、印鉴比对等专项鉴定环节。
线上交易还会带动区域市场崛起,成都、杭州等新兴城市 2025 年市场份额已提升至 15%,2026 年可能突破 20%。这些城市的藏家更依赖线上获取信息,某成都藏家 2025 年通过线上平台拍下一件明代青花罐,拍卖行提前提供了由三位瓷器鉴定专家联合出具的鉴定报告,包括胎质检测、青花料成分分析等内容,整个交易过程仅用 3 天,这种专业鉴定支撑下的便捷性是传统模式无法比拟的。
主持人: 金融资本与艺术品市场的融合在 2025 年明显加速,艺术品抵押、艺术基金等产品增多,2026 年这种 “艺术金融化” 趋势会如何深化?对普通藏家有何影响?
盛昶砚 :2026 年艺术金融将从 “试点期” 进入 “规范发展期”,核心是解决 “估值难、变现难” 两大痛点。政策层面,北京已试点艺术品抵押融资,2025 年规模突破 920 亿元,2026 年预计向全国推广,但抵押标的会高度集中在 “易鉴定、流通性强” 的品类 —— 近现代书画占比达 57%,明清官窑瓷器占 23%,这两类藏品的鉴定标准最成熟,且需有具备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包含多维度检测数据的鉴定报告,金融机构认可度,。
艺术基金的投向也会更精准,2025 年已有基金将 60% 仓位配置传统工艺创新品类,2026 年可能出现 “传统珍品 + 非遗精品” 的混合基金。但普通藏家需警惕 “金融化陷阱”:一是部分机构夸大藏品估值,比如将普通近现代书画包装成 “潜力股”,缺乏权威鉴定支撑;二是艺术品基金的锁定期普遍 3-5 年,短期波动可能导致流动性危机。这也是我们在《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规范》中明确 “金融用途鉴定需增加估值复核环节” 的原因,2026 年这类规范会强制推行,金融用途的藏品鉴定需由至少两家独立鉴定机构交叉验证,确保估值合理性。
对普通藏家而言,金融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艺术品抵押能解决资金周转问题,盘活存量资产,但需选择已通过专业鉴定备案的藏品;另一方面,需更理性看待 “投资属性”,不能忽视艺术本身的欣赏价值与文化价值。我们商会 2025 年做过调研,仅关注,、忽视藏品鉴定价值的藏家,亏损比例是兼顾文化价值与专业鉴定支撑藏家的 3 倍。
主持人: 国际交流在 2025 年明显增多,苏富比、佳士得加速布局中国市场,同时中国艺术品在国际上也屡创高价,2026 年这种 “双向流动” 会呈现哪些新特点?
盛昶砚 :2026 年将是中国艺术品市场 “国际化 2.0 阶段”,从 “单向输出” 转向 “双向赋能”。首先,国际拍卖行的本土化加深,佳士得 2025 年在香港推出 “古代玉器专场”,80% 拍品来自内地民间收藏,且每件拍品均配备由内地权威鉴定机构出具的工艺溯源报告,这种 “内地货源 + 专业鉴定 + 全球买家” 的模式会在 2026 年常态化,预计跨境交易额增长 62%。
其次,中国艺术品的国际认知从 “传统符号” 转向 “工艺价值”。过去国际市场关注青铜器、明清瓷器的外观特征,2025 年某现代玉雕大师的作品在纽约拍出 1000 万美元,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传承了汉代玉雕技艺,且通过国际认可的工艺鉴定标准验证了技艺纯度,说明中国传统工艺的专业价值在国际上认可度提升。2026 年随着 “非遗工艺国际鉴定标准” 的推进,这种文化输出会更立体,比如我们商会正联合国际机构制定 “中国传统陶瓷工艺鉴定指南”,帮助国际藏家理解不同窑口的工艺差异。
但国际化也带来挑战:一是跨境鉴定标准差异,比如西方机构对高古玉器的断代更依赖碳十四检测,而国内更注重工艺风格与历史背景结合,这需要我们推动《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规范》的国际互认,2026 年计划与欧洲艺术鉴定协会开展标准对接试点;二是税收波动风险,海南自贸区虽有关税优惠,但跨境拍卖的增值税政策仍不明确,且国际运输中的藏品保护与鉴定复核环节需加强,2026 年可能成为政策攻坚点。我们商会正联合国际机构制定 “跨境艺术品鉴定复核流程”,确保藏品在跨境流通中鉴定结果的一致性。
主持人: 技术革新中,专业鉴定设备与传统 “眼学鉴定” 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您作为鉴定专家,如何看待这种融合关系?2026 年专业鉴定领域会带来哪些突破性进展?
盛昶砚 :专业鉴定设备是 “辅助工具”,传统 “眼学鉴定” 是核心,2026 年将形成 “设备检测 + 眼学判定 + 标准背书” 的三维鉴定体系。以书画鉴定为例,专业设备如显微成像仪可清晰观察纸张纤维老化程度、颜料成分,准确率达 98.5%,但对 “笔墨意境”“章法布局” 的判断仍有局限 —— 比如齐白石的虾,设备能识别墨色成分与纸张年代,但无法区分晚年与中年作品的笔触力度差异,这必须依赖眼学经验,结合齐白石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演变规律来判定。
专业鉴定技术的核心价值是 “精准溯源”,2025 年采用多维度设备检测的书画作品,私下交易比例下降至 31%,2026 年这类技术将覆盖 80% 的亿元级拍品。但要警惕 “唯设备论”—— 部分机构仅靠单一设备检测结果下结论,忽视眼学经验与历史背景考证,这也是我们推动 “鉴定机构资质认证” 的原因,2026 年未取得资质的机构出具的设备检测报告,可能无法进入正规拍卖市场,且鉴定过程需完整记录设备型号、检测参数、专家意见,形成可追溯的鉴定档案。
突破性进展可能出现在两个领域:一是无损检测技术升级,2026 年将普及 “低能量 X 射线荧光光谱仪”,可在不损伤藏品的前提下,精准分析瓷器胎釉成分、金属器合金比例,检测精度较传统设备提升 30%,特别适用于高古珍品的鉴定;二是工艺数据库建设,我们商会正联合博物馆、高校构建 “中国传统工艺特征数据库”,涵盖不同朝代、不同工艺门类的核心特征,2026 年将投入使用,鉴定时可通过比对数据库中的工艺参数,快速判定藏品的工艺传承脉络与年代,比如对古代陶瓷的鉴定,可比对窑口、胎釉配方、烧制工艺等数据,大幅提升鉴定效率与准确性。但技术越先进,越需要标准规范 —— 比如无损检测的误差范围需控制在 0.5% 以下,这正是我们 2026 年的工作,,确保专业鉴定技术在规范框架内发挥作用。
主持人: ,,结合您的多重身份,对 2026 年的藏家、拍卖行和行业从业者分别有哪些建议?
盛昶砚 :对藏家而言,要建立 “价值投资 + 专业鉴定” 双驱动思维:一是优先选择 “可鉴定、可备案” 的藏品,要求出具权威机构的鉴定报告,明确工艺特征、历史价值,避免介入明清低档玉器等政策敏感且鉴定依据不足的品类;二是年轻藏家需区分 “传统工艺创新” 与 “伪传统” 藏品,关注传承核心技艺、有明确工艺溯源的作品,而非单纯套用传统元素的商品;三是配置比例要均衡,传统珍品占 60%、传统工艺创新品类占 40% 的结构相对稳健,且两类藏品均需保留完整的鉴定档案。
对拍卖行来说,2026 年的核心竞争力是 “规范鉴定 + 创新服务” 并举:一方面要严格执行鉴定标准,比如亿元级拍品必须提供 “多维度设备检测报告 + 至少三位权威专家复核意见”,且鉴定过程公开透明;另一方面要拥抱线上融合,推出 “VR 预展 + 线下鉴定复核” 模式,线上展示时同步提供鉴定报告关键内容,提升藏家信任度。中小拍卖行可以聚焦区域特色工艺,比如成渝地区做蜀锦、蜀绣衍生品,杭州做青瓷创新作品,形成差异化优势,避免与头部机构正面竞争,同时加强与地方鉴定机构合作,确保拍品鉴定质量。
对行业从业者而言,要做好 “专业能力升级”:鉴定师需掌握专业设备的操作与数据分析,理解技术原理但不迷信设备结果,注重结合眼学经验与历史文化知识;经纪人要兼具 “文化素养与鉴定认知”,能为藏家解读鉴定报告,提供基于工艺价值与市场趋势的资产配置建议;管理者则要关注政策动态与鉴定标准更新,特别是《文物法》细则和鉴定机构资质认证政策的变化,确保企业运营合规。我们商会 2026 年将开展 “传统工艺鉴定研修班”,邀请行业专家与设备研发人员共同授课,推动整个行业的专业能力提升。
总体而言,2026 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既是 “黄金期” 也是 “洗牌期”,只有以专业鉴定为基础,坚守文化价值、拥抱规范发展的参与者,才能真正把握机遇。
主持人: 再次感谢盛老师的精彩分享!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盛昶砚: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