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 各地商讯>正文

香格里拉:打好“团结牌” 发展民族特色经济

时间:2025-10-10 10:51:28    来源:企业供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9月25日至29日,“世界的‘香格里拉’民族团结的家园”网络主题传播活动举行。

  初秋的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的转经筒与尼西乡的黑陶窑火交相辉映。作为独克宗古城核心区,金龙社区聚居着藏、汉、纳西、彝等9个民族,2778名常住人口中,多民族家庭占比高达85%。纳西族和文喜家,孩子既会唱纳西族“阿卡巴拉”,也能跳藏族锅庄舞,佳节里春联与酥油花相映,“一家融多俗”场景随处可见。

  依托独克宗古城的文旅资源,各族群众还携手闯市场。121家特色酒店客栈、60家餐饮店中,大多数是多民族合作经营。2024年,社区接待游客突破百万人次,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35%,各族群众在文旅融合中共享红利,不少家庭年收入较五年前翻了一番。

  夜晚的烟火气里更藏着团结密码。月光广场上,每天傍晚都会响起欢快的旋律:藏族群众带领游客跳起锅庄,纳西族同胞奏响“阿卡巴拉”,傈僳族乡亲们踩着“阿尺木刮”的节奏起舞,不同民族的身影在篝火旁相拥。“和顺楼”餐馆里,藏族牦牛肉串与纳西族鸡豆凉粉同台,汉族宣威火腿与藏式糌粑碰撞出独特风味,老板把这种融合称为“舌尖上的民族团结”。

  在古城非遗体验中心,唐卡画师细心勾勒线条,游客们围坐在一起学习藏香制作、藏纸工艺,来自浙江的游客徐飞感慨:“在这里既能体验多民族文化,又能感受到大家像一家人一样的热情,这趟旅行太有意义了。”

  若说金龙社区的团结藏在歌舞与市井里,尼西乡的团结则凝在黑陶的纹路与产业的脉络中。汤堆村作为“藏族黑陶烧制技艺”的核心传承地,150余户人家中,近100个家庭开起了黑陶作坊,而这一切离不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军华的带动。

  这位生于1971年的藏族匠人,7岁起便跟着父亲学习制陶,一双手与陶土打交道40余年。2005年创办黑陶公司后,郭军华敞开大门,让藏、汉、纳西等民族的村民免费学手艺。“有了年轻人,尼西黑陶就有了未来。”郭华军介绍,目前公司陶艺师涵盖多个民族,年产16万余件黑陶,销往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的汤堆村,黑陶不仅是非遗瑰宝,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各族村民一起上山选土、一起调试电窑、一起在214国道旁的门店售货,连“非遗进校园”活动中,藏族老师和汉族学生也会共同完成一件黑陶作品。郭军华还盘算着,要把黑陶和尼西情舞、藏族造纸结合,“希望以此让藏族黑陶技艺真正走向生产性保护之路,让藏族黑陶技艺代代传承的同时也让村民走向致富之路。”郭军华说。

  从独克宗古城的文旅烟火到尼西乡的黑陶窑火,香格里拉的多民族群众以团结为根基,让民族文化在白天与夜晚持续释放价值,既擦亮了“独克宗古城文旅”“尼西黑陶”等特色品牌,也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在雪域高原续写着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新故事。(推广)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选择需谨慎,谨防诈骗行为!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主办单位:北京时代互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单位:西部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