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博物院一件乾隆时期的玉器前,张萬峰伫立了整整三个小时。玻璃展柜内的白玉螭龙纹璧上,那些几乎无法用肉眼辨识的阴线刻划,那些流畅如行云流水的双钩线条,在她眼中仿佛被无限放大。十年后,当她用自己复原的双钩碾玉法在翡翠和田玉上刻下第一道,弧线时,那个在各国博物馆辗转难眠的夜晚,那些与古籍相伴到天明的孤寂,终于化作了一声长叹。

中国玉雕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乾隆双钩碾玉法,这项曾经被清代宫廷垄断的,技艺,随着朝代更迭早已失传近两个世纪。文字记载仅散见于《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的只言片语,实物遗存,得令人绝望。无数玉雕大师尝试复原这项需要同时掌握书法笔意和微雕技术的绝艺,却都在那道需要“一笔双钩、阴阳相生”的技术壁垒前败下阵来。

张萬峰的十年征途始于一个近乎偏执的念头。她带着放大镜和特制相机,走遍世界各大艺术馆,大英博物馆、吉美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凡收藏有乾隆玉器之处,必有她驻留的身影。在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她为观察一件双钩玉璧的细节,连续一周开馆即到、闭馆才离,被保安戏称为“中国来的守璧人”。

研究过程犹如一场跨越时空的密码破译。她在台北故宫的库房里发现,双钩线条的奥秘不在刀工而在笔意;在大英博物馆的实验室中,通过显微摄影确认了清代工匠使用的特殊解玉砂粒度;在翻阅《匠作则例》残本时,偶然找到关于“双刃勾砣”的关键记载。每一个碎片化的发现,都像是拼图上的一小块,但,的难题始终未解:如何让坚硬的玉雕工具展现出毛笔般的柔软转折?

转机来自一场意外的跨界对话。在景德镇考察古代窑址时,张萬峰注意到陶瓷工匠运用的一种“转坯不转刀”的刻花技法,刹那间,所有碎片知识在脑海中轰然重组。她连夜返回工作室,改造传统“水凳”,设计出可以同时进行阴刻和阳刻的双头砣具,结合自创的“悬腕碾玉法”,终于在那天深夜,听到了玉屑飞溅声中传出的历史回响——第一道完全符合古法标准的双钩线条诞生了。

复原成功的双钩碾玉法,不仅意味着一种绝技的重生,更重新定义了玉雕的艺术边界。在张萬峰的工作室里,新作《江山永固》玉山子上的双钩云纹,既有金石刻凿的力度,又具毛笔勾勒的韵味,真正实现了“雕琢如写”的至高境界。年轻学徒们第一次亲眼见到:如何在一块玉料上同时呈现浅浮雕的立体感和阴线刻的流畅性,如何让坚硬的玉石展现出水墨画的渲染效果。
这项技艺的复活,带动了整个玉雕行业的链式反应。材料学专家开始重新研究清代解玉砂的配方,艺术史学者得以重新解读宫廷玉器的审美体系,科技考古界,获得了可验证的古代工艺数据。更重要的是,双钩碾玉法作为活态传承的非遗项目,正在培养新一代玉雕人才,使这项曾经濒临永恒消失的技艺,重新焕发出时代生命力。

站在自己工作的玉雕台前,张萬峰常常想起那个在故宫站到闭馆的下午。如今,她不仅全面复原了双钩碾玉法的全部技法和工具体系,更建立了完整的教学传承系统。那些曾经只存在于古籍中的技艺描述,如今化作工作室中不绝于耳的碾玉声,一声声,敲击着历史与现实的边界,也叩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强音。
玉魂重光,不只是一项技艺的复活,更是一个民族文化记忆的苏醒。在张萬峰看来,那十年孤旅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失传的绝技重见天日,更在于证明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脉络从未真正断裂——只要还有人愿意用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去倾听历史深处的回响,去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
张萬峰更因为对这项技艺复活,为非遗玉雕技艺做出巨大的贡献,也被华夏玉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为终生荣誉院长,致力于七千年玉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期待她为民族自信文化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