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 各地商讯>正文

复旦 MBA 学子 MIT 研学:沉浸式体验行业“浪尖”

时间:2025-08-08 09:58:51    来源:企业供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这个夏天,复旦大学MBA项目的同学们奔赴MIT Sloan参加暑期GIP全球课程(Global Immersion Program)。作为复旦 MBA 国际化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实践,这场旅程让复旦 MBA 学子们在知识最前沿交锋思想,在文化最深处探寻价值,更让世界见证了复旦 MBA 群体对创新与成长的不懈追求。

  真正的创新从来都带着滚烫的热爱

  庄健2020级复旦MBA国际1班

  选择GIP项目,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迟到三年的“赴约”。

  三年前因为疫情,原本安排好的交换计划被迫取消,那份遗憾一直埋在心里。所以,当GIP项目重新启动的消息一出来,我几乎是第一时间报名。这不仅仅是一门课,更像是对当年那个未尽心愿的回应——一场我早就该出发的旅程。

  整个学习过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充实到发光。课程节奏紧凑,却安排得非常精准。从AI的前沿算法,到技术如何商业化落地,每一堂课都紧扣行业脉搏,就连案例分析都是“热乎的”,是刚更新的真实项目。这种“站在行业浪尖”的学习体验,让我真切感受到前瞻性与实用性的,融合,每天都像在知识的海洋里畅快遨游,兴奋又满足。

  晚上在剑桥参加的VC投融资活动,也特别让我记忆犹新。你能想象吗?有的团队甚至带着还没完全成型的原型机,就敢上台路演。那种“哪怕只有一个想法也要全力奔赴”的劲头,真的特别打动我。那一刻我意识到,真正的创新,从来都带着滚烫的热爱!

  当然,也有一点小小的遗憾。MIT有一张,的“运动地图”,每天清晨或傍晚,从宿舍窗外望出去,查尔斯河边总能看到无数跑步、骑行的身影。虽然这次没能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我想,总有,我会回到这里,来一次河畔晨跑,感受阳光洒在水面上时和晨练的师生们擦肩而过的惬意。

  这次GIP最让我着迷的,就是在MIT校园里当“探险家”。整个校园就像一座藏满惊喜的迷宫,每一栋楼都有自己的故事,有时是奇特的设计,有时是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我最喜欢拿着一张地图,随意穿梭其中,像在解锁一个个彩蛋。

  有些约定可能会迟到,但只要初心还在,那些被耽误的时光,终究会以另一种更美好的方式回到你身边。

  人生永远有更远、更别样的风景

  李玉文 2023级复旦MBA中文10班

  读复旦MBA,一头一尾的两次经历对我触动最深。一次是入学前的Orientation,一次是刚刚结束的GIP项目。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企业负责人,这两次经历对我来说都是大开眼界的过程。Orientation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活动策划理念和组织思维原来一直被“见识”所局限。这次MIT GIP,更是一次彻底的“开脑路,拓视野,长见识”之旅。

  57岁的我,像是第一次登上了一座此前从未抵达的高山,看见了更远的、别样的风景。尤其在AI这个全球科技最前沿的议题上,MIT作为走在“人类新文明”最前列的高校,确实有太多值得我们去了解、去感受的内容。

  MIT Sloan的课程设置非常精彩,几位教授从不同维度为我们系统讲解了AI的基础原理、现实成果、实际应用和未来图景,加上学院的李根老师课后概括性总结和辅导,我们对AI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印象最深的是一节课上,教授尝试用哲学的视角解析AI的起源与未来。这位老师偏学术派,但他观点犀利、逻辑扎实,仿佛给了AI坚实的基础和发展的支点。这也是我发言和互动最多的一节课,我和老师聊孔子的仁、义、礼、智、信,聊古希腊与科学一脉相承的哲学思想,也聊到了维特根斯坦。

  参观MIT的Lab Central也让我大受触动。和想象中不同,他们的实验室是大门敞开的。大量企业与MIT科研人员一起确定研究项目,在实验室中并肩作战,不仅提升了科研的效率,也让研究成果真正贴近市场、创造价值。

  我很庆幸利用课余时间和项目结束后的几天,与同学们深入参观了MIT、哈佛和耶鲁的校园,亲身感受世界,教育和科学策源地的环境和氛围。这样的体验,让我内心更充实,也多了一份坦然和自信。

  这次项目的沉浸感也非常强,我们住在麻省理工的学生宿舍,真正做到了“身临其境”。临行前,我甚至有些不舍——不舍这个学习氛围浓厚的校园,也不舍那些并肩探索的伙伴。

  在课堂上,在课后的交流中,在随后的美东自驾旅途中,我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自己过往所缺失的很多东西,而这些“短板”如果没有这次GIP的经历,可能会一直被自己忽略。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走出舒适区、进入陌生领域的决心。这个世界很大,也很美,值得我们不断去见识、去体验。

  感谢管院,感谢同行的老师,感谢带我学、带我玩的同学们,你们让我见到了一个陌生、新鲜和惊奇的新世界。

  每一次走出舒适区都是在靠近那个更辽阔的自己

  吴凡2023级复旦MBA中文9班

  很荣幸能参与GIP项目,这段旅程对我而言,是一次彻底的认知刷新,也是一场勇敢的自我投资。它让我与世界各地优秀的人相遇,接触到最前沿的商业思想,真正打开了一扇通往全球视野的大门。

  当很多人面对不确定性时选择暂缓脚步,我决定主动出击,把赌注压在“成长”这件事上。从人生中那些,挑战的时刻走来,到走进MIT Sloan的课堂,再到脚步遍及全球25座城市,每一步都在塑造我所相信的未来。

  这次GIP项目中,同行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复旦MBA项目优秀同学。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动这个世界向前,当我们不断与他们交流的同时,他们也在不断激励着我们。即使当下的国际局势充满不确定性,但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坚定的信念——仍有人愿意通过对话与合作,去连接这个世界。

  我还记得在波士顿参访Lab Central时的震撼。Lab Central 是波士顿生命科学生态系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催化剂。它通过提供即用型实验室、专业支持和充满活力的社区,专门服务于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早期初创公司,极大地降低了它们的启动成本,加速了创新步伐,并成功孵化了许多行业未来的,。

  这次的交流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的潜力远超想象。当你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意识到:真正的成长,来自于走出舒适区,拥抱未知,勇敢无畏地探索未来。未来属于那些敢于押注自己、敢于追梦的人。

  重回课堂,重遇老友:在MIT,我们把遗憾补上了

  张洋2020级复旦MBA中文10班

  已经毕业两年了,这次有机会在全球,学府MIT Sloan上了一周课,算是把当年因为疫情错过的“约定”补上了。

  从去年开始,我就搬到了纽约生活。这次能在美国和管院的老同学重聚,对我来说特别有意义,GIP项目也让我结识了很多新朋友。我们白天上课、晚上打卡景点,大家都笑说这是来波士顿“拉练”的。我们从自由之路出发,在MIT分别返程,用脚步丈量城市,也用感官去感受波士顿。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城市——不大不小、活力充沛,人文气息浓厚,又足够自由开放。夏天限定的美好让人心动,不过也提醒自己还没见过波士顿的冬天,说不定是另一番景象。

  要说印象最深的瞬间,应该是凌晨四点在宿舍被热醒的一刻。那个清醒到,的时分,我开始复盘最近的种种,反而突然想通了很多事。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给你启发。

  当然,最重要的是MIT老师讲课特别认真,课程内容也很丰富:从AI的逻辑、落地应用、市场前景,到可持续发展与人性思考,都让我收获满满。不光是课堂知识,还有各种互动式的活动,比如拍照打卡任务,让我们在短时间内迅速熟悉MIT校园,也顺带学到了不少MIT的暗语和小故事。

  最“荒唐”但也,玩的经历,是一次“观鲸行动”——我们坐了整整四个小时的船,同伴们一个个晕得东倒西歪,结果鲸鱼一条也没看到,纯纯成了一次“高强度摇晃冥想”之旅。

  在建筑与科技交汇处“破壁”探索

  吴钱香2024级复旦MBA国际1班

  和很多同在管院学习过的朋友、投资人交流时,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GIP项目,也让我坚定了报名的决心。同时我一直很好奇,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热,支撑这一切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美国的资本市场为什么能持续增长?消费力和工资水平背后又有什么样的结构支撑?我希望能在参加GIP项目时找到答案。

  GIP项目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的系统性和组织性,跟随学校安排走,能够省去很多顾虑,安心沉浸其中。作为一名公共建筑师,我对现代主义建筑始终充满热情。MIT校园里汇聚了太多普利兹克奖得主的作品,追随美国的现代主义如芝加哥学派、粗野主义、结构主义等众多大师云集的建筑足迹,可以一一参访圆梦。

  这一周的学习非常密集且充分满足了我的求知欲。课堂上的教授既幽默又富有哲思,讲解背后都依托着MIT,科研成果的数据支持。校园里的实验中心和科研平台数不胜数,孕育了无数,的技术和企业,覆盖AI科技、生物医疗、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走在MIT校园,不仅能感受到前沿科技的脉动,还能体会到这所学校所代表的创新精神和持续向前的力量。

  整个过程都非常精彩,学习、生活、体验,没有感到一点时间是浪费的。从入住学生宿舍开始都充满了新奇,时间就像海绵一样被拉长,从清晨六七点开始,到深夜十一二点,我们都在感受这座城市的节奏与魅力。印象特别深的是,有,吃完波士顿龙虾,几个小伙伴本想随便走走,结果在舒适的夏夜里一边聊天,一边一不小心遛了5公里回了学校,我们还自嘲是“街溜子”。

  从管理、科技,到艺术与文化,对我而言,教授们像破壁者,一点一点击碎我的思维惯性,带我走向新的认知维度。尤其是在参观MIT的Lab Central与MIT Museum时,那种由科研、人才、技术共同构建出的良性循环令人震撼。这种教育生态不仅产出,成果,更在反哺整个价值体系。

  十分感激管院搭建的这样一个国际化平台,让每一届的我们都有机会跨越边界、深入交流,也不断反哺我们未来的职场发展与企业成长。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始终关注前沿科技、保持创新思维,或许才是最核心的底层能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选择需谨慎,谨防诈骗行为!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主办单位:北京时代互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单位:西部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