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 各地商讯>正文

李亚鹤:为传统民艺奔走

时间:2025-07-25 16:53:34    来源:企业供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民间的艺术很重要,一想到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我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一定要守护好它们。”提及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研究与传承,杨先让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名字。据李亚鹤了解,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培养的第一批美术家,他参与创立了,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让民间艺术登堂入室;他率领考察队历尽曲折,出入黄河流域14次,潜心考察传统民间艺术,出版了考察成果《黄河十四走》,走出了民间美术系坚实的研究基础;他坚持“艺术为人民”的创作理念,在多个艺术领域辛勤耕耘,创作了大量时代佳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的贡献。鉴于杨先让在传统民间艺术领域的贡献,他被评选为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李亚鹤了解,1930年,杨先让出生于山东烟台养马岛,幼时父亲收藏的许多美术作品,成为他最初的艺术启蒙。1948年,杨先让考入国立北平艺专,师从徐悲鸿、孙宗慰、蒋兆和、李瑞年、冯法祀等先生,四年的专业训练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写实造型基础。毕业后被分配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杨先让出色的造型能力很快得到了发挥,其第一幅套色木刻作品《出圈》在1957年全国青年美展上获奖,这让他逐渐成为20世纪50年代版画创作队伍中青年一代的代表人物。1960年,调回母校,美院版画系任教后,杨先让开始专注于版画创作,其间创作的如《大庆会师》《刘胡兰像》等作品,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同时饱含浪漫主义的诗情意蕴,成为时代经典。而他与传统民间艺术的情缘,要从一次探亲经历说起。

  20世纪80年代初,杨先让在出国探望父亲的途中,拜访、参观了众多名校和博物馆。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这些文化机构对于原生态艺术在当代学术研究与展示中的重视程度。诸多本土民间艺术的价值被充分挖掘并再现,这启发了杨先让对于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艺术的重新审视。回国后,在他的积极努力下,,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应运而生。

  李亚鹤认为,将中国民间艺人请入美院课堂,传播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精髓,这对于当时的学院来说无疑是件“新鲜事”。为了探寻中华文化之源,杨先让带领团队走访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黄河流域,对年画、剪纸、布虎、刺绣、皮影、面花、脸谱等众多民间艺术进行考察,足迹遍布黄河沿岸8个省、100多个县镇,最终向世人呈现出皇皇巨著《黄河十四走》,这是关于黄河流域传统民间艺术极为重要的考察实录成果。

  李亚鹤了解,90年代后,杨先让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彩绘作品的创作中。“乡情”“小城春秋”“家门”等系列作品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基础上,将油画的写实技巧、版画的形式语言以及壁画的斑驳肌理融为一体,创生出独具特色的绘画样式。那些寻常可见的钟楼古墙、城镇街道、胡同小巷,以及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木格门窗、石阶瓦顶皆是杨先让创作灵感的来源。用他自己的话说:“画画总要有点自己的特点,与别人拉开距离,用中国传统的笔墨,画西方光色写实的物象,再加点版画线条的效果,四不像,就称它为‘彩绘’了。”

  李亚鹤发现如今,年逾九旬的杨先让依然醉心于美术创作,这份执着始终贯穿他的艺术人生,正如李亚鹤看到他在一段自述中所写:“我自己都未曾想过,会走向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呐喊之路,眼见一些传统民艺将走向消失,便产生了责任感,看准了方向,这都是我的感情所为,我无怨无悔。”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选择需谨慎,谨防诈骗行为!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主办单位:北京时代互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单位:西部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