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 白雪 王海龙
“仙山、秀水、汽车城”,走在十堰市的街头,随处可见的标语,在向世界展示十堰市的特色。据了解,2014年,湖北省十堰市入选为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建设地区。近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走进十堰市,深入了解该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绩。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在深入走访后发现,十堰市以“仙山、秀水、汽车城”为基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山——以武当山为龙头,打造全域生态区、全域水源区、全域风景区,将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水——以环保为内核,以水流为纽带,发展水电、医药、绿色有机食品产业。车——十堰市目前拥有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6家。其中,东风特汽去年实现销售1.2万辆,产销量居全国之首。
不仅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堰市上下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党,、国务院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切实履行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安全、水质安全重大使命,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和“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方略,把绿色发展、生态崛起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全过程,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但在这个过程中,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生态环保投资压力较大、统筹协调的力度不够等挑战。为应对上述挑战,十堰市将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十堰市在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下一步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思路对策和规划又如何?近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就相关问题对十堰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欧阳立进行了专访。
铁腕治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哪些突出成效?改善或解决了哪些生态环境领域的突出问题?
欧阳立:一是内外兼修,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坚守绿色底线,早在“九五”时期就确定了“生态立市”理念,“十二五”又确定了“外修生态、内修人文”重大发展方略。十堰市第五次党代会又明确了“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作为十堰未来五年发展的五大目标任务之一。目前全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共创生态文明的热情持续增温,政府主导、市县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二是规划先行,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坚持规划先行,把全市作为一个全域生态区、全域风景区和全域水源区进行谋篇布局,先后实施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主体功能区示范试点、“十堰2049远景战略规划”、“十堰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及生态市”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等重大规划。
三是铁腕治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实施全流域综合系统治理。“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生态环保资金达到140亿元,实施截污、清污、减污、控污和治污等工程,对全市所有入库河流进行环境综合整治。通过近几年努力,全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得到,肯定,“五河治理”列为全国推广案例,黑臭水体整治入选国家“砥砺奋进的五年”成果展。城镇以上供水水源地水质达100%,丹江口水库水质目前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109项水质监测指标中,已有106项达到国家Ⅰ类水质标准,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是全国水量,、水质,的水源地,已累计向京津冀豫调水100多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5000多万人,北京市超过7成水来自丹江口水库。
---全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以开展绿满十堰行动为抓手,完成植树造林176.17多万亩,裸露山体修复200多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4.72%,高于全国43个百分点、全省23个百分点。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均位居全省第一。全市空气优良天数达标率86%以上,稳居全省前三,PM10提前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能源消耗“双控”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稳居全省前列。十堰成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森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并成为湖北省和中部地区,入选全国美丽山水城市称号。
四是转型升级。绿水青山逐渐变成“金山银山”。传统产业(汽车产业)方面,高位嫁接,东风与沃尔沃合作,实现了以科技化、低碳化、品牌化为引领的装备制造业裂变升级。旅游产业方面,以武当山、丹江水为龙头,构建了“山水城互动、文旅农互融、各要素配套” 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进入全国百强旅游城市。旅游业总收占全市GDP总量的25.3%,稳居第二大支柱产业。生态农业方面,特色产业基地占农业总面积80%以上,绿色有机品牌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连续几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现代服务业方面,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4.2亿元,占GDP的比例突破了40%。战略新兴产业上,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一批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国家“商用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创新示范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中关村科技园落实十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6.19%。
五是制度跟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制定发布了,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科学合理地划定了,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实施了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和“河长制”制度,强化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属地责任,实施一河一策。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一票否决制”。出台了十堰,城区山体保护条例,正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立法,将每年12月12日设立全市生态文明日。推进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出台了《十堰市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办法》,推动形成了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环保投资压力大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十堰市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哪些困难或挑战?
欧阳立:虽然十堰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绿色转型发展压力依然较大。全市汽车产业“一主独大”、东风公司“一企独强”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全市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47.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7.9、3.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汽车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4.1%;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40.2%,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1.4、4.5个百分点。全市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3%,城镇化率(51.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结构单一,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老工业基地城市升级慢,同时受水源区资源和环境刚性约束持续加大,产业发展门槛不断提高,导致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和直接成本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难度不断加大,使我市绿色转型发展道路任重道远。
二是生态环保投资压力较大。虽然国家在“十一五”、“十二五”推动实施了一批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项目,但是两期规划实施和城区“五河治理”资金缺口依然很大。两期规划中十堰市围绕生态建设实施328个项目、总投资134亿元,相当于十堰市将近一年半的全部财政收入,而国家仅仅投入不到50亿元,其中入河排污口整治、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尾矿库治理、生态隔离带建设等5类项目均未安排相应资金,全部由地方财政投入近90亿元,欠债太多。与此同时,十堰市因工程实施直接增支减收61.6亿元,丹江口水电站发电量减少,每年减少税收1.7亿元;先后搬迁、关闭各类排放不达标和拒批污染企业近1000个,,性税源损失严重。随着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逐步稳定运行,运行费用全部由地方政府承担,而削减主要污染物的复杂要素增多,越往后成本越高,地方财政压力越来越大。
三是脱贫攻坚的压力较大。生态文明是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贫穷落后的地区,再好的生态环境也不是生态文明。全市所辖6个县市都是,贫困县,全市全域又被纳入国家秦巴山片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范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4.68万人,占全省的14.5%。同时,为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停建十年,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叫停培育了20多年的黄姜支柱产业,关闭转产规模以上企业560家,安置下岗职工6万人,,减税22亿元,“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经济社会发展举步艰难。
四是统筹协调的力度不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的课题和庞大的系统性工作,涉及的层面及工作部门多,协调推动难度大,从上到下均没有形成一个统筹联动的工作机构和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从而导致了空间、产业等规划布局不统一,项目和资金没有统筹使用,出现不合规、重复建设的现象多。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为应对上述挑战,在您看来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欧阳立: 针对这些困难,有以下几点建议: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动摇。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文明兴市,深入推进“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发展方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致力于让生态优势转变成为发展优势,在青山绿水中铸就“金山银山”。坚持保护优先、统筹兼顾、底线思维、综合施策、依法治理,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强力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一是统筹城乡绿色发展。要强化城镇山体保护和水系治理,延续山、水、城相融的空间特色,推动城镇绿化全覆盖,优化城市人居环境;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宜居住房、清洁生产、饮水安全、畅通路网、环境治理、乡村绿化“六大工程”,切实改变农村环境。二是构建绿色发展体系。主要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生态旅游新业新引擎,做大做强生态有机农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三是推进资源高效集约利用。严格实施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制度,积极推进节能降碳。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和企业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加快积极推进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全过程管理,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
--持续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一是下大力气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持续实施大气、水、土壤防治行动计划,打好“蓝天、清水、净土”保卫战。二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修复。以丹江口库周、汉江及堵河沿岸,黄龙库区、竹房城镇带等区域荒山荒地及各条铁路、公路、机场、旅游通道、裸露山体等为,,大力实施水土流失治理、水源涵养、矿区综合治理等工程,增强生态功能。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是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守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等。二是强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监督,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三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加大破坏生态环境执法和问责力度。四是积极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等交易,推动资源有偿使用。五是建立健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形成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
污水处理的“技术富集地”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十堰市在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具体成效如何?
欧阳立: 一是强化自然资源资产管控。争创全国,生态功能区建设示范试点,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范围;研究制定了,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科学合理地划定了,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正在开展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实施最严格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制度。全面实施了“河长制”,强化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属地责任,实施一河一策。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一票否决制”。实施了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双控”制度,出台了《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及绿色指标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实施年度评价和5年考核。推动了十堰,城区山体保护条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立法,将每年12月12日设立全市生态文明日。摸清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家底”,定量测算出十堰市2014年生态价值达到11.1万亿元,为同期GDP的92.5倍。其中生态资源价值10.11万亿元,生态产品价值568.29亿元以及生态服务价值9392.21亿元,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出类拔萃。以竹溪县为试点,率先完成了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编制,并在全市开展了领导干部生态责任审计。
二是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率先推动实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管理运营一体化模式,先后引进北京排水集团、深港集团等一批治水先进企业,托管运营全市94座污水处理厂和38座垃圾处理厂。规划建设了电镀工业园,将全市所有电镀企业统一搬迁到园区内,实现污水集中处理、集中监管,将污染治理推向市场化、专业化模式,初步形成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启动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排污单位全部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18家,能耗企业纳入碳排放交易。
三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研究了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每年争取国家对我市,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资金8亿多元。以水为媒,深入开展与受水区区域协作,全方位进行政务、市场、项目、企业、社会等对接,每年争取北京生态补偿资金2.5亿元。出台了《十堰市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办法》,市政府每年拿出1300万元资金用于生态补偿水环境质量,推动形成了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四是借智借力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作为十堰转型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成立高规格市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市委书记任第一主任,市长任主任。成立生态文明建设专家咨询会,诚挚聘请15名两院院士和专家组成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专家顾问,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咨询指导。为确保丹库口库区入库河流水质达标,开放包容地吸纳国内外水污染治理先进工艺,大胆研究使用各种新模式、新技术。目前国内共30余种污水处理工艺,十堰市已应用的就达21种,成为
污水处理的“技术富集地”。
建立以水、大气为试点探索建立了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十堰市作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形成了哪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欧阳立:首先,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上,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理念,深入实施“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方略。
其次,在生态环境治理上,多错并举,实施截污、清污、减污、控污和治污的全域系统治水、跨域联动治水、新技术新工艺科学治水、创新机制治水。实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管理运营一体化模式,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
再次,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上,实施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一票否决制”,引入第三方环保责任考核机制。实施了“河长制”,强化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属地责任,实施一河一策。推动山体保护条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立法,设立全市生态文明日。摸清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家底”,定量测算出生态价值;开展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编制研究和领导干部生态责任审计。以水、大气为试点探索建立了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请您介绍一下下一步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对策和规划。
欧阳立:下一步,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努力打造成为全省绿色发展引领极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城市。
--建设国际现代化汽车城。深入服务推进东风商用车公司国际化战略和“整车专用化”战略,建设国际商用车之都;推动十堰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推动全市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由规模生产向定制化、个性化生产转变,建设国际现代化汽车产业集聚区。
--建设国际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发挥仙山、秀水、汽车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山水生态品牌优势,以建设“全域风景区、全域生态区、全域水源区”发展理念为指导,突出养生、文化、体验、探奇等内涵,努力建设中国道教养生文化旅游示范基地、湖北省西部旅游发展增长极,打造成为国际旅游休闲城市。
--建设,生态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按照秦巴,生态功能区定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山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围绕打造六大百亿元产业链,努力建设全省、全国生态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推进空气、水、土壤污染治理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建设,水生态保护和利用示范区,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崛起;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创新,为全省、全国的绿色发展探索实践经验、提供有益示范。
--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发挥连接南北、贯穿东西的区位条件优势,以及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和与北京市对口协作等资源优势,努力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区域性教育,、区域性医疗健康,、区域性科技创新,、区域性物流,。
--建设湖北长江经济带暨汉江生态经济带引领区。继续保持和发挥先行先试优势,以绿色发展为主基调,以生态滨江新区为发力点,以“五城联创”为载体,坚持生态理念引领、生态建设引领、生态产业引领、生态城镇引领,全力建设湖北长江经济带暨汉江生态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引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