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古城东城门楼的石牌匾。
各种石碑石刻,大多有数百年历史。
原来在放置在城门口的饮马槽。
收集来的石碑,不少已经残缺不全。
经过长年风化,很多石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记载着修缮情况的长城碑。
在渤海所村集中保管着500余岁的两尊石狮。
京报网讯(记者 王可心 通讯员 钟勇辉)长城脚下的怀柔渤海镇历史悠久。近日,渤海镇全面普查现存田野石刻,并建立了电子档案。目前现存的石刻有32处,其中,长城碑9个,碑文刻有长城建造、修缮、戍卫的情况。这些石刻全部收回,进行集中看管保护。
渤海镇域内的长城,最早的修建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齐国。一直到明代,筑长城、修城池,工程浩大,连年不断。明朝弘治年间(1503年左右)始建渤海城,布防千余人军队,统管居庸关以东、慕田峪以西的长城隘口,担负起了内护皇陵、外防敌寇的重任,后称“渤海所”。
令人惋惜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很大一部分石刻,包括长城碑,被以“破四旧”为名,砸成了碎石渣。还有不少被偷走,至今不知下落,只存留下来极少一部分的长城碑,散落在村民家里以及各村的村委会。
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日晒,石刻上的印记逐渐消退,文字中记载的历史记忆也就随之消失。近日,渤海镇全面普查现存田野石刻,并建立了电子档案。从碑文中可看到明代长城修缮的历史。
万历七年春防,黄花镇域内的长城大修:“边墙一百五十丈,自本字第壹号台起,至本字第囗囗(模糊不清)台迤西空接良涿工界止。”万历十七年春,则对亓连关部分进行修缮:“分修敌台一座,周长一十二丈,高连垛口三丈五尺,望亭房一座。又修亓连关堡营房九间,于五月二十七日修完。”
万历二十七年春,派遣了649名营夫,修“黄花路渤海所擦石口地方,东接主兵城尾,西至旧城止,修一条边墙,长壹拾叁丈。”
到了万历四十二年九月,钦差带着官员主持修缮黄花路、渤海所等地的长城,具体规格十分明晰。碑文载:“边墙长四十五丈,底阔一丈六尺,收顶一丈二尺,高建垛二丈又三,窑部并安门囗。移修空心敌台一座,周围一十六丈,高建垛口三丈。”
万历四十三年四月,2600名修工军士,奉文派修大榛峪“自本年二月二十日兴工办料,遵照原行如法修筑,于四月初八日通修完因记。”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对石刻的保护手段也更多样,因此这些散落在村民家中自行保管的田野石刻,收回进行统一保管更为合适。这次的普查中,最后两户仍然保存着长城碑的村民也同意上交,将统一放置到区博物馆进行集中收藏管护。至此,渤海镇域内的田野石刻,全部收回,进行集中看管保护。
除了长城碑,还有不少古城中留下来的“老物件儿”,在村委会集中保管着。进门就是建城时用来镇守的两尊石狮,旁边就是饮马槽,连接着辘轳,供古城戍守长城的将士们饮马使用。大厅左侧是当年古城的东城门楼上的石牌匾,已经残缺不全,只能依稀看到一个“府”字,根据史料,全称应是“天山东府”。
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修缮记录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从只言片语中, 我们仍旧能感受到,明代对长城修缮的重视程度,这些记载也为如今的长城修缮提供了珍贵的史料。